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关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3-03-26 来源:四川人大网

2012年9月19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海林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政府委托向常委会报告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构建“两化”互动发展的规划体系
  着重发挥好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导向性作用,建立健全引领“两化”互动发展的规划体系,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协调一致,提高经济发展、交通、土地、城市等多规衔接水平。
  (一)突出规划先行,大力抓好“两化”互动规划体系建设。在前期发布的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相关规划基础上,根据全省“十二五”规划工作部署和规划《纲要》要求,以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名义编制和发布了产业发展、能源、人口、城镇体系、综合交通、就业和社会保障等28个“十二五”专项规划,形成了涵盖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区域协调等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规划引导体系。把“两化”互动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融入规划编制过程,将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新村建设、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多规进行统筹和衔接,实现多规合一,形成了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规划体系。将综合性规划的规定在各专项规划中进行细化和延伸,把“两化”互动的理念、要求和各项任务细化落实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军民结合产业以及交通、能源、开发区、城镇化发展等重点专项规划中,形成“两化”互动发展的规划支撑体系。发布了《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规划》,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研究编制了石化及下游产业、钒钛钢铁、汽车、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改造、信息化等29个产业发展子规划。根据规划重点任务和年度工作需要,对不同的专项规划分别制定了年度实施计划,确保各专项规划顺利实施。
  (二)注重区域协调,大力推动生产力布局与城镇体系相匹配。科学制定区域、产业和城市规划,支撑形成以特色产业为纽带的城市群,使全省城市网络的主体骨架与全省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科学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充分考虑四川未来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划分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引导经济、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区集聚,推动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加快推进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开发格局。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避免不讲条件地盲目发展工业和扩大城市规模。研究制定区域和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推进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的城市和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支撑和带动“五大经济区”发展。编制天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川南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加快编制成都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等城市群规划和全省重点小城镇发展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启动绵竹市全域空间规划试点工作。发布工业和城镇化发展综合性规划,对全省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群的产业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带,支撑我省“一核、四群、五带”城镇体系发展。
  二、坚持工业主导,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把握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突出发挥工业主导作用,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强化运行调节努力稳增势保增长,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不断增强“两化”互动发展内生动力。201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9491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64%,百亿产业集群达到22个,超百亿的大企业大集团达到45户。
  (一)及时采取措施稳增势保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走在全国前列。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实际,前瞻谋划,提早部署,及时出台稳增长27条措施、狠抓“四个一批”项目建设、推进金融支持工业发展和实施丰水期富余电量消纳政策、组织利用中贵线新增天然气等一揽子有力政策措施,全省工业经济运行“高位求进”、“缓中趋稳”,发展形势好于全国。在我国工业连续六个季度下滑、“三驾马车”持续乏力,7月全国新增贷款创10个月新低、PPI连续5个月出现负增长的环境下,我省工业经济运行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和抗跌性。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国第2位。
  (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构建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四川自然资源富集、科教资源丰富、工业门类完善的比较优势,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支撑性的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推进德阳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川东北天然气产业基地、中国白酒金三角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生物工程等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具有强大造血功能、能够持续发展、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势产业总量不断扩大,2011年“7+3”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78.1%,装备制造、饮料食品产业销售产值跨上5000亿元台阶。1—7月,计算机、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7.6%、25.7%,食品、饮料、医药等消费品行业产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设立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个新兴产品实现规模化、市场化,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52%,今年1—7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2022亿元,同比增长21.4%;实现销售产值1954.1亿元,同比增长21.4%,比全省工业销售产值高6.1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3个百分点。抓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落实鼓励类服务业与工业要素同价政策,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着力加快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推进西部国际博览城、成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等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支持物流园区、总部基地、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专项,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扩大工业开放合作,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实现新的突破,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居中西部首位。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全面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印发了《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年)》,围绕方案确定的15个成果转化专项,启动实施成果转化项目457个,财政资金支持5.3亿元,预计实现产值2127亿元。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级技术中心39个,省级技术中心350个,居西部第一。2011年,技改投资达到3503亿元,规模总量持续居西部第1位。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坚持“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淘汰落后”方针,加快推进工业节能减排,铁腕淘汰落后产能,2011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再下降7.78%,淘汰266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形成306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
  (四)强化产业园区载体建设,推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坚持“积极发展,扩区建园,提高办园水平”的方针和“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布局要求,扎实推进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提前实现“1525”工程培育目标。全省建成各类产业园区200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40个。建成销售收入1000亿园区1个,500亿元园区5个,100亿元园区44个。培育各类产业集群140余个,其中超100亿元产业集群22个。到2011年底,全省1525工程产业园区已建成投产面积782平方公里。紧紧抓住国务院同意我省作为特例在39个极重和重灾区启动新设省级开发区的难得机遇,率先启动省级开发区新设工作,新设什邡经济开发区、绵竹经济开发区等7个省级开发区,遂宁经开区、乐山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着力推进一批省级开发区扩区调位,进一步拓展部分省级开发区发展空间。建成1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认定了我省首批27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用好产业园区引导资金,积极支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积极争取将华蓥市、泸州市先后列入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发展试点城市,累计争取中央各类补助资金近10亿元。
  三、坚持城镇依托,着力优化“两化”互动发展空间载体
  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城市规划修编,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构建更为合理的城镇体系。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新区,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产业与城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按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制定《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出台《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全面启动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四大城镇群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部市、县和2500个镇(乡)、8000多个村庄规划或修编,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明显提高,初步构建了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为主体的“四大城镇群”体系。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探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确立起以成都市1个特大城市为核心,自贡、绵阳、攀枝花、南充、达州、宜宾、乐山、泸州8个大城市与16个中小城市为骨干,28个小城市与1793个小城镇为基础的省域城镇体系。全省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3%提高到41.8%。
  (二)积极推进城市新区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高水平编制好城市新区规划,统筹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强化产城一体、宜居宜业宜商,建设产业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复合型新城区。设立20亿元的城市新区建设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大中城市新区建设,实施一批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的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使新区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两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区。加快推进天府新区建设,按照“一城六区”组合型城市布局,编制完成《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开展分区规划和起步区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制定了省级层面支持天府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建立天府新区重大项目动态储备库,提出了加快天府新区投资项目审核办法。设立了20亿元的天府新区建设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
  (三)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汶川地震灾区38个重点城镇的687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发展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增添环卫设备,加快旧城改造,塑造城乡风貌,完善市政设施,进一步优化了人居和发展环境。全省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0%和81%,全省农村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基本建成。全省14个地级市、61个县(市、区)建成环境优美示范城镇,200个镇乡、2000个村庄建成环境优美示范乡村。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开工率和竣工率均居全国前列,共建成100多万套各类保障性质住房,全省城镇居民中已超过12%的群众享有住房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全省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2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75个,12个城镇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镇),10个项目获联合国改善居住环境等奖项,15个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有效提升了城镇建设品位和文化软实力。
  (四)扎实推进新村建设。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借鉴地震灾区农房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经验,开展“规划大会战”,加快推进新村规划建设,完成全省176个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形成百片引领、千片示范、万村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格局。以新村建设为重要载体,积极推进5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10个整体推进县新村建设,累计建设新民居68.5万户、新村聚居点5034个、新农村综合体91个,全省新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彝家新寨建设和牧民定居行动,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深入推进成都市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自贡、德阳、广元等省级试点,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坚持务求实效,狠抓项目建设和要素保障
  注重发挥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大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提高要素保障水平,确保两化互动发展取得实效。
  (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强化产业发展后劲。认真落实“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工作基调,确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项目、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四个类别共50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6359亿元,年度投资4484亿元。从500个续建和新开工项目中选择投资量大、支撑性强、聚集度高、影响面广的50个重大项目作为全省重点推进项目。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加速推进,2012年1—6月,全省累计施工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5338个项目,同比增长17.4%。累计竣工项目2130个,同比增长21%。1—8月,全省技术改造累计完成投资2624亿元,同比增长18.1%,投资增幅小幅回升,技改投资占全社会投资和工业投资比重分别为22.3%和60.8%。围绕国家重大产业政策和宏观政策取向,策划筹备了410个投资1000万以上的资源深度开发、产业链延伸的项目,计划全部在年内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072亿元。1—8月,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46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19亿元,同比增长15.8%。
  (二)加强生产要素供应,保障工业止滑提升。面对开年以来全省要素供需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着力强化工业经济预警预测和运行分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加强供需衔接,保障了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积极做好电力生产运行调节和供需平衡协调,加强枯水期外购电工作,去冬今春没有拉闸限电。针对二季度以来丰水期面临的弃水问题,及时出台消纳丰水期富余电量临时措施,支持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扩大产值,6—8月,全省共有4686户企业消纳富余电量32.33亿千瓦时,促进了电力消费,减少电费支出约5.88亿元。按照国家规定的20%留存比例,提出了全年总量68亿千瓦时留存电量的使用和分配方案,有力地支持了甘阿藏区、凉山彝区的经济发展。加强煤炭生产、电煤调运和储备,认真落实电煤补助和奖励资金,确保了今年以来特别是在一季度全省来水较正常年份偏枯5—10%、水库水位下降较多、水电整体出力降低的情况下,电力供应得到保障。按照“先安全后生产,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和“有保有压”原则,优化我省用气结构,积极保证重点企业、优势项目的用气需求。加强铁路运力协调,保障大宗物资的铁路运力。推动银企对接,强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三)加强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实行年度计划差别化管理,优先保障天府新区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2011年经批准的建设用地50.5万亩,比上年增加19.6%,为历史最高水平。加强产业园区用地管理,开展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产业园区升级、扩区的重要依据。调整优化土地规划、设立投资准入条件、建立低效利用退出机制、推广多层标准厂房、控制非生产性用地规模、鼓励工业房地产开发等多种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土地集约效率,增强土地承载能力,有效地保障了“两化”互动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加强地勘工作,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2011年新探获铜矿13.5万吨,铁矿石5亿吨,煤炭3.8亿吨,磷矿石12451万吨,铅锌52.36万吨,稀土矿资源储量12万吨,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五、坚持体制创新,积极探索“两化”互动的良性机制
  (一)加强目标考核责任制。组织力量编制《四川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两化”协调度和工业集中度两项指标纳入了省政府对各市(州)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部分市(州)根据自身情况,也制定出台了相关的考核体系和细则。南充市用一套科学、实用的指标评价体系来量化考评“两化”互动工作,按“一总两分”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综合成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保障服务”四大类60项考评指标,并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奖励办法,充分凸显了其导向、驱动、激励功能。自贡市把“两化”发展战略任务细化为11大类55项具体指标和11项综合指标,并分年度落实到各区县、部门。遂宁市委托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编制了《遂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指标体系》,并对本市互动发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将发展的差距明确化,将追赶的目标定量化,将工作的责任明细化。
  (二)严格规划管理和实施。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分级管理的原则,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建立“省管到县、市管到镇、县管到村”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进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巩固和完善规划督察员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完善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制度,加强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开,注意听取公众意见,确保社会公众对城乡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城乡规划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加强城乡规划修改管理,依法纠正和制止随意修改城乡规划的行为。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及时查处违法违规事件,保障城乡规划落到实处。
  (三)探索协调推进机制。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本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分类完善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四大城镇群协调发展机制,区域间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有条件的县城改设县级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撤乡建镇工作,适度扩大小城镇的管理权限,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的能力。创新城镇化制度政策,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规范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打破城乡二元政策制度障碍。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构建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财政性资金对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努力营造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四)强化组织保障。完善省“两化”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做实办事机构,从省发改委、住建厅等省级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到“两化”办开展工作。在省经信委设立“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工作推进处”,承担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相关工作。各地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抽调专人专门从事此项工作。开展一系列“两化”互动专题培训,对省级相关部门、市(州)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进行“两化”互动发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
  “两化”互动是一项全新的、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的工作,在推进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统筹推进的体制机制还需探索完善,改革创新还需不断深入;推进“两化”互动的工作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互动”、“协调”的特征突出不够;“多规衔接”的要求还不能落到实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下一阶段,我们将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两化”互动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开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综合示范,点面结合,全面、务实推动总体战略实施;建立完善规划统筹、产城统筹、区域统筹、社会管理统筹、城乡统筹五大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着重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衷心希望省人大常委会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给予更大的指导、监督与支持,共同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使我省“两化”互动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上报告请予以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