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风采 >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辱使命做大做强凉山矿业

时间:2009-05-21来源:凉山州人大
  

  
启应华代表  

 

  7年前,凉山矿业成立伊始,日处理矿石1500吨规模,年产铜精矿3550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5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800万元,利润76万元;资产总额1.13亿元。 

  7年后,凉山矿业日处理矿石2万吨规模,下辖10余家控股、参股企业,经营格局跨所有制、跨川滇地区、跨采选冶行业;年产铜精矿含铜27451吨;生产钴精矿含钴104吨,钼精矿折合量507吨,铁精矿20万吨,硫化镍含镍210吨;完成工业总产值9.8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88亿元,利润4.14亿元;资产总额14.13亿元;蝉联“四川工业企业最大规模500强”,名列第205位;入围“四川工业企业最佳效益50强”,名列第46位;跻身“四川有色金属矿采选制造业最大规模10强”,名列第2位;“四川有色金属矿采选制造业最佳效益10强”,名列第4位。 

  这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数字背后包含着什么?又会是什么使这样一个企业崛起?这就是以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启应华为首的凉山矿业党政班子,带领全司干部员工辛勤耕耘的结晶,这一成功的背后有着许多奇迹般的故事…… 

  一、改革重组,焕发企业生机 

  凉山矿业的前身是四川省拉拉铜矿,受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铜价持续低迷的影响,企业效益捉襟见肘,发展步履维艰,拉拉铜矿面临着生死的抉择。为了挽救企业,2001年,时任拉拉铜矿矿长的启应华带领一班人,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大胆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拉拉铜矿与云南铜业(集团)公司等5家单位的跨省资产重组,于2001年9月成功组建了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资产重组后,启应华同志就以一个企业家的睿智和胆识,依据股份制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本特点,结合企业实际,对企业发展思维固化、矿产资源短缺、管理方式陈旧等等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首先改革了人事用工制度,打破了原来“大锅饭”的落后体制,建立了层层选聘、竞争上岗、多劳多得的激励竞争制度;其次,在全司范围内推行全面预算化管理,运用市场法则,倒推生产及人工成本,变车间部门成本中心为利润中心,4年来节约管理和成本费用约2000万元;再次,将不断提高企业的人才、科技含量确立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增加企业的人才、科技投入和改善用人制度,多方面、多渠道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使企业的整体知识结构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改革,启应华同志摸索出了一条被云铜集团称为“凉山模式”和“凉山速度”的跨越发展之路,这是凉山矿业为适应世界铜工业产业集中化和产业主体相关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资源开发为突破口,以产品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为方向,拉长产业链,推进集群化,确保企业效益和长足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传统资源型企业依靠自主创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使凉山矿业焕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从此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二、技改扩能,“凉山速度”见实效 

  发展方向明确后,面对拉拉铜矿矿山50余万吨的地质铜金属资源储量与日采选矿石1500吨、年产精矿含铜3600吨的巨大经济反差,启应华同志等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掌握了详细资料后,决定进行技改扩能。2001年9月,启应华同志果断启动了日采选矿石4500吨技改扩建工程,并亲任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在近两年时间里,励精图治,真抓实干,以工期提前77天、节省投资4700万元、一次性试车成功的骄人业绩赢得了凉山州委、州政府和云铜集团公司的高度赞誉。4500吨/日技改扩建工程的竣工投产,标志着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露天开采铜矿山建成,企业规模和产能扩大为原来的3倍,年剥采总量从120万m3跨越到680万m3,年处理矿石从50万吨跨越到150万吨,年产精矿含铜从3500吨跨越到27400吨。企业实力与效益同步增长,年销售收入由原来的5000余万元跨越到9.88亿元,年利税总额由500万元跨越到5.32亿元,极大促进了凉山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的转化。 

  同时,启应华引领凉山矿业“跳出拉拉谋发展”,摒弃固守一隅,小进则满的思想观念,纵观大局,着眼长远。凉山矿业的迅速崛起,对地区矿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之领导班子诚实守信,艰苦创业,真抓实干且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企业经济实力增强,有一支精干、技术过硬的员工队伍,相关企业纷纷表达了加入发展的良好意愿。启应华及时抓住机遇,对外实施了重组整合,使凉山矿业的采选规模迅速上升到2万吨/日,铜精矿产量大幅增加,且延长了产业链,新增了镁、镍金属产品,使凉山矿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了巨大的扩展,产品产量增长,销售收入大幅增加,实现了企业发展的质量、速度、效益统一。 

  三、抢抓资源,夯实企业发展之基 

  矿产资源是矿山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谁拥有矿产资源,谁就拥有未来和财富。凉山矿业成立伊始,他高瞻远瞩,组织制定了独具特色的“128”跨越式发展战略,利用凉山矿业地处四川凉山州金沙江畔“三江成矿带”的区位优势,有目的、有措施地广泛出击,拓展资源空间。 

  通过持续有效地深入实施 “占资源、占地盘、占市场”的资源战略,按照“立足拉拉、坐稳会理、进军会东、瞄准凉山、辐射川藏”的方针,坚持“吃到一块、建设一块,探明一块、储备一块”的工作原则,到2007年末,公司共拥有矿权近10个,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保有金属储量200多万吨,形成了四大矿山资源基地:拉拉本部片区,木里—普尔地片区,会东淌塘片区,维西—兰坪片区。 

  四、全面实施科技创新,靠科技演绎神奇 

  启应华是一个眼光远大的企业人,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管理出效益”的思想理念,他以重创新、降成本、升品质为宗旨.在经过认真分析企业现状后,他提出以科技创新,走科技兴企的新型发展之路,靠科技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启应华主持研究选矿废水密闭循环利用项目,并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使矿山选矿废水做到了“零排放”和“零污染”,实现了变废为宝。他主持开发及应用先进的“陡帮剥离、缓帮采矿”工艺,根据矿体不同赋存的状态,合理选用12米台阶和6米台阶采矿,使矿石的损失率由13%降到9%以内,提高了矿石的利用率,近几年创造价值2000余万元。“陡帮开采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2005年获得云南铜业集团公司“十五”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启应华主持开展钼精矿深加工实验研究,成功生产出高纯三氧化钼、钼酸氨等多种达到国家质量标准钼产品。开展低品位钴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并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项目科技成果一等奖。开展蛇纹石矿石提镍工艺研究及生产线技术改造,主要采用硫酸浸出提取技术,解决氧化镍矿石选冶困难、镍品位偏低、镁含量偏高等难题,使低品位氧化镍得以综合开发利用,该项目被列为“2006年度四川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

   五、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为认真贯彻凉山州委、州政府“工业强州”的战略方针,做大做强企业,发挥其规模效益,使凉山矿业真正成为西南一流、国内知名的企业,启应华提出了“深化产品链、延伸产业链”的总体思路,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既定方针,积极筹建会理县黎溪力马河工业园区铜镍冶金工程,对公司自产的铜精矿进行深加工。同时,为实现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启应华同志启动了矿山废石综合利用项目工程。该工程主要对企业现有露天采矿排土场堆存的矿山废石进行综合回收利用,该工程为公司年创利润6000万元。

   六、人大代表,真情为人民 

  启应华带领公司全体员工,经过多年的拼搏,取得了成绩,拥有了荣誉,对于这些,他却没有丝毫骄傲与激动,他说“作为人大代表,应该向前看,而不应留恋过去;做大企业和致富一方,本就是齐头并进的事情,把凉山矿业做强做大,不仅仅是企业获取更大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让众多人民群众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门路得到拓宽,让更多的员工群众过上富裕的幸福生活,切实为构建和谐四川,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凉山矿业近2000名员工,公司每年都为员工购买了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保险,切实富裕了员工。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企业周边村民提供了众多适合村民就业的工作岗位,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截止2007年底,全司累计新增加农民工用量2000余人次。企业经济效益好转以后,他不忘回报社会和身边的人民群众:一是协助地方政府搞好小集镇建设。如: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搞好绿水乡集镇建设。二是投入资金改善地方交通。凉山矿业地处会理县黎溪区绿水乡境内,该区域交通极为不便,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交通落后的局面,公司每年投入资金30余万元支持改善地方交通;三是关心社会福利事业,捐资15万元用于救助艾滋孤儿等。

   七、理论成果丰硕 

  工作之余,他勤奋学习,坚持知识更新与时代同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出真知。他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真理标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风范,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证,从而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他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和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他利用空余时间把他宝贵的工作经验撰写成文。如:《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奠基 推进凉山矿业跨越式发展》、《转变观念 改制重组 跨越发展》、《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实现五个突破 推进二次跨越》、《凉山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论文均发表在国内众多知名刊物上。

   启应华同志多年来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成绩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肯定,他先后6次荣获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7次被评为企业先进生产工作者,3次被评为凉山州优秀企业家,2000年度和2001年度获凉山州工业先进个人、凉山州环境保护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当选为凉山州八届人大代表,2002年获凉山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获四川省优秀创业人才、凉山州第十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2006年获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2007年当选省人大代表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