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我当代表为人民”——南充市、县人大代表杨国平小记
时间:2014-06-25 来源:营山人大常委会 作者:李林锋 杨汉国

 

杨国平代表(右)走访群众

 
杨国平代表(中)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
 
 
  “既然你们给了我信任,我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在去年11月20日朗池镇县乡人大代表述职评议会上,杨国平的述职报告赢得满堂掌声。在随后的评议中,来自各个层面的选民争先恐后发言,说他“代表当得好,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并不约而同地为他投上了“满意票”。
  杨国平是南充市五届、营山县十六届人大代表,现任营山县朗池镇书院桥社区党委书记兼火箭村党支部书记,营山华润腌腊制品公司经理。
 
当代表,就要把公正作为准则
 
  “这门道那门道,只有依法办事才是正道;这也难那也难,只要把群众放在心上就不难。”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杨国平认为,首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公正的心,做到带头执行法律和政策不走样,以此来带动群众遵守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
  朗池镇火箭村属于城郊结合部,这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光是拆迁安置就成了村“两委”的大部分工作。杨国平本身也属于拆迁对象,通过多年的打拼,共攒下了连房子带厂子在内的860多平方米的 “家业”。拆迁尚未开局,群众就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他家。
  “拆迁有法律,有政策,我们一家都要理解,要带头。”家庭会上,他赔着笑脸给家人做起了工作。
  “儿啦,黄泥巴都堆到我颈项上来了,你还要瞎折腾,啊?!”95岁的老母亲声色俱厉,老泪纵横。
  “房子拆了,厂子也没了,以后的生计都成问题,你说咋个办?”妻子也极力反对。
  “拆肯定是要拆的,至于困难,我们又不是没碰到过,后头再想办法嘛。”
  拗不过他的“铁石心肠”,杨国平一家带头签下了拆迁协议,并主动把拆迁协议张贴出来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接下来,他多次组织村民学习有关拆迁安置方面的政策法规,还邀约部分“心头没底”的拆迁对象到顺庆、高坪、嘉陵等地,比对当地的拆迁安置政策,消除顾虑。同时,他又认真收集大家对安置还房选址、户型设计等方面的意见,和相关部门多次进行沟通磋商,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了群众的愿望。
  尹杰是杨国平的发小,对拆迁很有“想法”,直言“要拆我家的房屋,不给3000万元免谈。”面对这种情况,杨国平笑眯眯地说,“你给我把法律和政策依据讲出来,再把账摆起算一下,只要在理,我亲自帮你去争取。”几个回合下来,尹杰自知理亏。接下
  来,杨国平趁热打铁,经过多轮劝导,尹杰最终签下了拆迁协议。
  截止目前,火箭村11个村民小组600多户房屋被拆迁和面临
  拆迁,无一例强拆、无一例越级上访。群众说,关键是杨国平“一碗水端得平,让大家看到了公平公正和公开。”
 
当代表,就要把群众放在心中
 
  “多亏杨代表用了心,出了力,帮我们呼吁,让我有了启动资金,开办了这个小超市。”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50岁的罗小林动情地说。
  罗小林是书院桥社区的一位失地农民,由于年龄老大不小,又没有一技之长,失去土地后很长时间都没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差事。去年9月,在杨国平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参加了县就业局举办的SYB项目培训,又争取到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很快就在社区的学校旁边开起了一家小超市,每个月能够纯赚4000多块钱。
  事实上,像罗小林这样的失地农民在全县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好事,得益于杨国平提出的一条建议的办理落实。
  2012年,杨国平看到先期拆迁的村民中30多人买起了小轿车,部分年轻人沉溺于“一夜暴富”整天喝茶打牌,一部分尚未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限的中年人则是想做事却又无从下手,甚至还有个别年轻人因闲得无聊而寻衅滋事,为此,他夜不成寐。“农村变城市,这是好事。但如果农民没有正当职业,长远生计得不到保障,成天当游民,迟早要出问题!”他挨家挨户进行走访,了解大家的愿望和心声。同时,还以市、县人大代表的身份,到涉及征地的朗池镇、城南镇其他村组调研,历时40多天,走访5个村400多人,掌握了大量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一手资料。去年2月,在营山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他提交了2700多字的《关于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培训和扶持的建议》。
  杨国平的建议,引起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就业局为此专门针对失地农民举办了16期就业创业培训班,并积极开发城市保洁、文明劝导等公益性岗位,帮助98名失地农民实现了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同时,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创业补贴等资金530余万元,帮助近千名失地农民实现了自主创业。去年年底,杨国平又专门抽出时间,对办理情况进行了回访,结果欣慰地发现,绝大多数失地农民不仅没有因为失地而落魄,日子反而越过越滋润了。
 
当代表,就要把责任扛在肩上
 
  “代表沉下去,民情浮起来。”担任人大代表三年多来,杨国平不知疲倦地往返于社区和群众之间,了解社情民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珍惜参加市、县人代会及视察、调研、座谈等各种机会积极建言献策,先后提出了关于城市社区活动阵地建设、加大农村小微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等十多条意见和建议,绝大多数都被相关部门采纳。对此,营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骆亚忠评价:“这些意见和建议是他经过深入了解、思考后形成的,真实反映了基层群众的期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一名人大代表高度的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营山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区建筑工地剧增,大量人口涌入县城,导致“脏、乱、差”现象有所抬头,老市民有怨言,新市民不适应。通过深入调查,杨国平发现根子在于城市管理没能跟上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市民素质上下功夫。去年4月,在县政府一次城市管理工作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杨国平作为市人大代表应邀参加。他根据自己的调查和思考,大胆建议,将城管工作责任下放,力量下沉,由社区唱主角,切实解决城管工作人少事多、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一建议,立即引起了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社区城管”在县城全部社区推行,一方面把正式的城管人员分派到社区开展工作,实行单位管理、社区考核,让他们真正沉入基层;另一方面,由各社区牵头,讨论制定《社区公约》,规范市民行为,组织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成立宣传队、劝导队、义工队,每天上街协助城管人员开展工作。一年多时间来,城市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社区城管”模式得到省内外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今年4月,营山顺利通过了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验收。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三年多来,杨国平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情怀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