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今天有个问题请教您,我这边有个群众的丈夫被无端殴打致伤,受害者家属对有关部门的处理不满意反映到我这边,作为代表我怎么帮她是好呢?”“兴敏,群众有难事找你说明群众信任你,你应该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件事我看——”这是11月23日下午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的宁德市人大代表张兴敏与福安的省人大代表阮培金的一段对话。那么,来自福鼎的一位农民代表怎么称呼远近闻名的省代表阮培金为“师傅”呢?这里面有张兴敏一段难忘的拜师经历。
渴望拜师“学艺”
40多岁的张兴敏是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章边村的一位农民,自己在村里搞石子料加工,他这个人比较健谈,在他家简陋的接访室里,说起他的拜师经历就打开了话匣子:“为什么要向人大代表学习?向人大代表学习什么?人大代表中也有那么一些人不见得比一般群众强、甚至还远远不如一般群众呢?”张兴敏告诉笔者,这句话是在一次的人大例会召开期间,几位群众指着书写“向代表学习”的大红标语不屑地说的,“这句话当时对我触动很大,虽然我只是一位农民代表,但我暗下决心要当一位认真为民办事的代表,不能给‘代表’这个称号抹黑”。
但是,张兴敏心里也有几分疑惑:大凡要向一个人学习,这个人总要在某一方面有优秀于常人的地方,我该让大家学习什么呢?随即他想到了周边的优秀代表——省人大代表阮培金。他想,好代表就在身边,先向他取取经再说。早在2001年张兴敏还是镇人大代表的时候,他就在《人民政坛》读过了《“专职代表”阮培金》的报道,他被阮培金的生动事迹深深感动。而且阮陪金在人大代表中名望很高,有影响力,还是有名的“碰硬代表”。
心动不如行动!于是,就有了张兴敏——
五进上白石
第一次去上白石的时候是在2001年的7月的一个下午,张兴敏只身一人来到邻县福安的上白石,到了上白石打听到阮培金的住处后,就在准备迈开步子踏入他家门时,刹那间张兴敏犹豫了,他想:“我只是一个乡镇代表,冒然造访妥不妥呢?我还是先了解了解再说。”于是,张兴敏顶着炎炎酷日,连续走访了数十位当地群众,果然,大家对阮培金都做了一致评价:培金是个好人!看看天色已晚,张兴敏决定改期再来造访。
等到第二次去上白石的时候,已是翌年春天。阮培金的家就在上白石集镇靠近山坡的地带,房子砖混结构,显得有点老旧。张兴敏走到他的家时阮培金正在接待来访群众,为了验证一下上次来时邻里的说法,张兴敏借机给阮培金出起考题来。“医生,您看骨科吗?”其实,他知道阮陪金作为赤脚医生是不看骨科的。“你不是本市的吧,我这没看,我可以带你去看”阮培金从张兴敏浓重的外县方言知道兴敏是远道而来的,转身对来访的群众说:“你们坐会,我先带他去看。”和蔼诚恳的语言霎时如一股暖流注入张兴敏的心里,“不、不,阮代表您先忙,我其实就是来拜访您。”张兴敏再也不忍打扰阮培金的宝贵时间,急忙道明了来意。
“原来如此,欢迎欢迎,你等等好吗。”等阮培金处理完毕手头的事务后,就坐下来与张兴敏促膝而谈,从自己对“代表”这个职务的认识谈到群众对他寄予的信任和厚望,从当代表的经历谈到当代表的感想——张兴敏则十分认真地做着笔记,不知不觉,一谈就是个把钟头。“虽然这堂课就我一个学生,但是阮师傅却十分耐心。”张兴敏回想起来初次见面的情景十分感慨。从此以后,张兴敏又连续三次到福安找阮培金,看到张兴敏态度诚恳做事认真,阮培金心里默默收下了这个来自外县的“代表徒弟”。
当好代表关键靠自己
看到来自异县的这个徒弟这么虚心,阮陪金也很乐意把自己当代表的“法宝”拿出来:怎样到基层和群众中获得有价值的线索和信息?哪些是人代会上代表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如何鉴别哪些信息能够形成建议或可以带到会上?怎样接待人民群众来访?怎样写建议、议案、质询案?在人代会上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如何按照法定程序参政议政?等等。阮陪金恨不得把自己十多年来当市、省人大代表的经验在几天内全部交给张兴敏。
每一次登门或电话取经,张兴敏总是把师傅的话一点不落地全记在笔记本上,晚上回家温习。一段时间下来,张兴敏更佩服这位老师了:“他文化程度不高,可是十分好学,履职特别认真,调查时一丝不苟,对来访群众从不摆架子,真让人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阮培金的悉心指导下,张兴敏对如何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知识很有长进,他学习阮培金率先在全镇建立了代表接访室,为接访收集民意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五年来,他接待群众来访、来电来函计300多次,以他领衔提出《关于化解两基债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茶产业合理发展》等议案、建议29件。
今年9月,管阳镇人大主席团邀请阮培金来镇传授履职经验,阮培金谈起张兴敏时说:“我也是一位农民代表,很珍视人大代表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所以见到新代表能这样虚心请教,我很受感动。其实也没有什么老师不老师的,当好代表关键靠自己,只要有决心,大家都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作为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
阮培金表示,今后如果有谁也要向他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他一样认真地教。(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人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