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工作 >

全校师生无一伤亡

时间:2008-06-24来源:人民权力报
  

  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手机打不通,电话断了,第一波震荡过去后,他立即驱车往地处重灾区的学校赶,车开得飞快,路上,他一句话也不说。他惦记着学校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心里最怕的是那栋楼出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栋楼建设时,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断断续续地盖了两年多。到后来,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老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当时,叶志平还是普通教师,是学校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别人不敢搬,他带头搬。

  后来,他当校领导了,下决心一定要修好这栋楼。1998年,他将原楼板缝中填充的水泥纸袋全部实实在在地灌注了混凝土。1999年,他又花钱,将原来华而不实、却很沉重的砖栏杆换成了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还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 学校没有钱,加固费用是他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化缘”而来。这栋有16间教室的实验教学楼,建筑时才花了17万元,光加固就花了40多万元。

  从2005年开始,他要求每学期利用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的时间,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要求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站在适当的位置。“适当的时候”特指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即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适当的位置”,即各层的楼梯拐弯处。因为拐弯处最容易摔,孩子如果在这里摔了,老师力气大,可以一把将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后面的娃娃踩伤。

  那天地震,他不在。师生们正是按照平时练熟了的方式疏散。地在强烈震动,一位挺着大肚子的怀孕老师抓紧黑板跪在讲台上大喊:“同学们,快行动!”。唯一不合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怀孕老师同时下了楼。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站好,用时1分36秒。

  赶到桑枣镇,他疯了似的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他最为担心的那栋实验教学楼,没有塌,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有700多名师生在上课。老师们围着他报告:学生没事,老师们都没事。那时,他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哭了。

  通信恢复后,老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他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老师们收入都不高,平均月收入1126.78元。学校的墙上写着:“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那时,分布四处的学生家长们的伤亡数尚在统计中,学校墙外的镇子上,也是房倒屋塌,求救声一片。但是一个镇里的初级中学,却在大震之后,把孩子们完好无损地带到了家长面前。

  他,就是叶志平,安县桑枣镇人大主席团成员、镇人大代表、桑枣中学校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