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工作 >

用繁荣的文化为城市发展注入灵魂——访四川省人大代表、巴中市文体局长任小娟

时间:2009-10-19 来源:巴中市人大常委会 作者:王安全 袁 腑
  

  采访主题:城市,作为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速度快慢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体现。在当前,突出强调发展经济硬指标的同时,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力到底应该有多大?
  背景资料:巴中,一座拥有3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其前身为巴中县,后于90年代初期成立巴中地区而扩建发展至今。
  采访对象:任小娟,女,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巴中市文体局局长。

 

  笔者:您作为一名文化管理者,能否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发展作一个定位?
  任小娟:发展是一个复杂命题、系统概念。城市发展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综合发展过程。从大的层面来讲,既包括政治的开放进步,人文的和谐融洽,也包括经济的增长提速,但更离不了文化的繁荣昌盛。这些元素是发展的各个不同层面,分别代表着发展的不同内涵,其中经济发展是硬件,是一种硬实力,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比如有城市的商业店铺新增多少,规划建设着的城市框架拉大多少,GDP等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多少等。但是作为文化层面的发展,则是润物细无声的发展方式,是一种软实力,其展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人群的精神风貌和人文素养,更确切的说,是一座城市内涵和品味的体现。
  笔者:请您结合巴中城市发展的实际,分析一下文化在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任小娟:文化一方面是过去历史的积淀和筛选的结果,它延续城市的历史脉络,增添城市的底蕴;另一方面它必将在城市前进道路上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城市在发展中要保证精、气、神,就必须保证文化的同步发展。巴中虽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红军文化,但由于是一个新兴市,加之政治和交通因素被边缘化,文化现象分散,文化底蕴挖掘不够,缺乏一种能影响潜植一方群众心底的文化因子。因此,作为巴中来说,加快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文化虽说是一种现象,但它能让人真切感受;虽属于精神文明,但却能给群众带来实惠。您能否具体谈谈巴中城市文化发展的路子到底应该怎么走才能虚功实做、变虚为实?
  任小娟:这也是我们文化战线一直致力探索的重点。目前,我们正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城市“细胞”——社区文化抓起,实施惠民工程,加快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首先是从繁荣本土文化入手,努力寻找适合城市发展的文化情感着力点。本土文化,是一个地方群众长期生息过程中各种文化元素的集合沉淀,是群众相互联系沟通和交流的文化情感基础,能直接影响到这一方群众生息和行为状态,是一个城市发展最直接的精神支柱和最原始的精神动力。挖掘巴中本土优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将适合本地群众心理需求、积极健康的文化元素进行整合提炼,为当地群众从文化心理归属上找到可以栖身的家园。特别是巴中作为川陕苏区的中心和首府所在地,红军文化及其丰富和宝贵,“红军精神”深入人心,应将红军文化作为本土优秀文化大力弘扬、传承,采取静态和动态、集中和分散等多种形式将其渗透到城市建设中,成为巴中城市的灵魂。要通过努力,将巴中打造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红军文化与名人文化相辉映,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近年来,我们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将民间音乐《巴山背二哥》、《翻山铰子》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戏剧《巴中皮影》等5个项目成功申报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陈治华等8名民间艺人分别被申报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次是从城市群体的需求层次出发,繁荣群众文化,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笑起来。群众需求并接受是文化繁荣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我们从群众喜欢去、去得起,举耳目可视听的文化场地入手,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入手,无论剧团文化、书店文化,还是茶馆文化、街面文化,都尽力放低文化准入门槛,既让群众方便接收,又让他们方便参与。鼓励支持城区群众组织腰鼓队、秧歌队、合唱团等群众文化表演形式,鼓励文化工作者走进社区、走上街头,近距离地向普通群众传播文化,满足群众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三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紧抓住“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的契机,抓好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阵地建设,在街道社区大力推广社区书屋、健身中心、广场文化;加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训练馆等文体场地免费开放力度,以弥补、改善城市社区文体设施规划建设滞后的现状。四是做大做活文化产业,坚持把文化作为资源来开发、把文化作为资本来经营、把文化当成产业来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对公益性国有文化单位实行深化人事制度、  分配体系和社会保障三项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改制重组,培育壮大文化企业,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出台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激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市场要素,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近年来,在加快文化馆、图书馆、川剧团、曲艺团“两馆”、“两团”建设的基础上,培育了以多元化投入而形成的文艺团体,以民营民有为股份制的文化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歌舞娱乐、音像、图书、美术装潢、演出、文化艺术培训、文化交流等为主的文化产业,不断活跃和繁荣了文化市场。
  笔者:作为一名担任局长职务的省、市人大代表,在繁荣城市文化的过程中,您怎样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任小娟:人大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最直接体现,由此而衍生的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的关系既不矛盾,也不对立,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是民主进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民主化程度的重要体现。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而接受监督的目的则是为了在改进中更好的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从来也不是孤立的,它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外,更多的还取决于政治大环境。我具有人大代表和文化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始终坚持在履行岗位职责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努力通过自己出色的工作,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一是借智,城市是发展着的城市,文化是发展中的文化,我利用当人大代表的特殊身份,既在省人代会上学习其他代表关于发展城市文化的妙计良策,又重点就城市文化发展中暴露出来的法律滞后和不足等问题,集思广益归纳提炼出了修改建议。如我在提出《规范城市网吧经营秩序,净化城市文化发展市场》的建议时,首次提出要将零点断网作为一项规定写入法律条文。此建议引起了省人大常委会和相关法律专家的重视,而这一措施目前也正被许多地方作为净化城市文化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推行实践。二是借力,繁荣城市文化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单位或某个人能办到的,更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但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领头人,就必须懂得借力,要借所有能借之力,如党的文化发展政策,省、市委的决定,人大政协和新闻舆论监督,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等等。如前期在建设市“两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时,我们便得到了市发展和改革、规划和建设、财政等多个部门在规划、立项、资金、代建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整治城市文化市场时,我们便同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联合行动,共同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其力度和影响都是空前的,社会效果也十分好。当然,发展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借全体城市公民的力量,既要鼓励他们投身城市文化发展,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更要挖掘他们在发展城市文化方面的创造潜能,创新文化元素,共同为城市文化的繁荣献计出力。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文化在城市发展中也必将永远处于重要的地位。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让城市人生活得更有品味,让城市的发展更具有灵魂,真正做到“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