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沉重的行李箱,里面挤了一半是有关农村医疗卫生、农民增收、交通建设等方面的资料和笔记本,这是省人大代表黎萍每次参加省人大会议的必备“行头”。初识黎萍,是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几天的会议,长达90多页的笔记成为她的“宝贝”,她的认真和勤奋留给记者很深的印象。近日,记者在蓬安县金溪镇沈家坝村的花生高产示范田里见到了正在进行“科技助农增收”专题调研的黎萍。她依然专注地调查实情,令记者回忆起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无论干什么事,热爱,才能专注。”
为民履职——她心中笃定的目标
1989年毕业于西昌学院(原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的黎萍,先后在乡镇和市、县机关工作过,不同角色的多岗锻炼,既丰富了她人生阅历,又全面提升了她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2006年10月起担任蓬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7年被选举为省十一届人大代表。
当选为人大代表之初,黎萍要成功实现角色转换,变成真正行家里手,付出了许多艰辛努力。工作之余,她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闲暇时间,她主动向其他代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干部培训期间,她十分珍惜机会,借此提高理论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需要把工作实践和深入调研紧密结合,提出建设性建议。”黎萍把干本职工作的那股踏实认真的劲头也用在了履行代表职责上。在人大会议闭会期间,她坚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收集民意,同时结合政府分管工作实践的心得,潜心思考。一旦有建议题材可写,哪怕白天本职工作繁忙,她也要连夜撰写出建议来,有时一连还要熬上几个夜晚。
从当选为省人大代表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黎萍的足迹遍布蓬安39个乡镇、598个行政村、90余所学校和83所敬老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她提出了15条有价值的建议、意见。今年,黎萍针对一些地方中小学生发生伤害事故的个案,多次走访相关学校、家庭进行深入调研,与学校管理者交流、同学生家长谈心,找准关键环节后,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形成了《四川省中小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议案。该议案提交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审议后,《华西都市报》、四川新闻网、《教育导报》等国家和省级媒体先后作了专题报道,引起教育界和学生家长的关注。今年,她还撰写了《欠发达地区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调研文章。该调研文章先后在四川人大网、《南充政协》等媒体发表后,被列为省政协主席督办的八件重点提案之一,并作为全国政协会、省政协论坛会发言材料,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8年,她提出的关于加快四川核电立项、加大村级卫生站建设投入、打通南充至梁平的快速通道的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积极采纳,这些建议还被带到了全国人大会议上,受到高度关注。
“我作为人大代表,围绕省委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目标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积极提出有用的建议是应尽之责。”黎萍说,在今后的人大代表生涯中,她要争取“百尺杆头,更上层楼”,为推动“两个加快”出一份力。
社情民意——她眼中永远的焦点
7月上旬,蓬安县相如镇黎家店村传来好消息,该村因病致残的女大学生已能靠拐杖短时间站立了。看到瘫痪多年的女儿日益康复,其父母脸上挂满了笑容,逢人便说,女儿能有今天,全靠黎代表的鼓励、帮扶和呼吁。
2006年11月,黎萍到蓬安任副县长还不到一个月。一天,她来到相如镇黎家店村调研残疾人工作。在与村民交谈中,得知该村有一女大学生因病致残辍学,她立即前往该生家中看望,用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的事迹鼓励该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看到女生因家境贫困,过着与外界几乎隔绝的生活,黎萍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及时给该生送去了总价值6000余元的电视、电视柜、轮椅和医疗救助金。随后,黎萍又四处呼吁并带头捐款,为女孩筹集到了2万余元的爱心资金,备齐了到华西医大手术治疗的费用。
在黎萍的帮助呼吁下,女大学生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后,又到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了恢复治疗。随着康复状况转好,女大学生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这只是黎萍关爱弱势群体的一个缩影,妇女儿童的权益维权,五保老人的吃喝拉撒,残疾人的医疗救助,老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她眼中永远都是“焦点”,特别是解决边远山区农民看病难题,她创造性地开展了许多工作。
近年来,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特别是实施新农合以后,农民的就医需求增加得很快,但还有一些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看病就医的需要。面对实际问题,为更好地落实党的惠民政策,黎萍借鉴其他欠发达地区经验,立足蓬安实际,开展了“送医送药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县卫生局分期分批组织县医院、中医院知名医生到镇、村进行义诊,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题。针对乡镇中心卫生院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员匮乏等问题,在实施结对帮扶的基础上,黎萍创造性地开展了“万人评议新农合”以及定点医疗机构优质服务保证金制度,受到南充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为进一步管理用好新农合资金,严防跑冒滴漏,黎萍排除阻力,组织相关部门在新农合资金管理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办法,严格落实这一惠民政策,让一分一厘都用在农民看病问题上。
在农民群众家里,当黎萍看到老人看病能报账,看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远离了病魔,并通过实施产业帮扶,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她内心深处无比喜悦。“密切关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才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石。”黎萍说,无论是作为省人大代表,还是副县长,她都有为民服务、力保民生的责任。
人民满意——她人生不变的追求
去年,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蓬安,睦坝小学、龙蚕初中、蓬安二中等几十所学校校舍受损,上万间农房倒塌。作为儿子的母亲、父母的女儿,黎萍顾不上家人安危,紧张地投入了抗震救灾第一线。她头顶烈日冒着余震,到学校疏散学生、到医院疏散病员、到农村看望受伤群众。地震发生的那一天,她跑遍了6个重灾乡镇、3家医院、10余所学校,组织搭建了48处临时安置点,组织发放了120顶帐篷,确保了每个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医疗、有临时住处、有干净水喝;晚上,她不顾疲劳,奔走于各安置点,安抚受灾群众,进行防震知识宣传。
“一家人分居三地,丈夫在南部县工作,父母和儿子在南充,我在蓬安,地震发生后,没能给父母和儿子照顾,作为母亲和女儿,感到十分自责,但每到一处,看到受灾群众眼中升起的希望,自己内心也得到了宽慰。”黎萍说愧疚归愧疚,但并不后悔,因为这是她职责所系。
抗震救灾期间,她迅速召集相关部门研究,组建了防疫、医疗等小分队分两批驰援重灾区,组织募集赈灾款386万元和价值53万元的药品衣被等物资支援重灾区,举办“我们在一起”赈灾义演活动,现场筹集善款近40万元。灾后重建,她充分利用自己作为致公党干部和侨海优势,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通过致公党省委、致公党南充市总支为蓬安引进爱德基金会和维幼基金会无偿援助资金近50万元,通过省市红十字会引进援建资金及物资折合人民币400余万元。此外,她还争取到了民政资金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几千万元,保证了社会事业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作为一名副县长,黎萍分管了民政、教育、卫生、文体等诸多部门,虽然工作头绪多,但她时刻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科学分配时间,抓关键,破难点,各项工作都上台阶。她始终注重把党的大政方针与县内实际相结合,把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与群众现实承受能力相结合,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世界精彩万千,清廉的日子过得很平淡,但守住清廉心里踏实,也只有守住平淡清廉,才能把住人生航舵!珍惜政治生命,珍惜代表身份,对人民负责,也是对自己及家人负责。”在黎萍的民生日记扉页,她用这样一段话来鞭策自己做一名廉洁从政、人民满意的公仆。
这是一位人大代表立体的画像,她用汗水诠释了责任,用真诚赢得了尊重,用实干收获了希望。这幅画像绚丽的色彩,来自那份“热爱”和“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