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工作 >

丹心一片系民生 新村建设谱华章——记南充市顺庆区人大代表、潆溪镇党委书记邱跃峰

时间:2010-09-21 来源:民主与法制杂志 作者:吴应德 王东平 谭秀春
  

  关键词  :从“自留地”到“川东北菜都”
  2008年,邱跃峰就任搬罾镇党委书记,经过多次调研反复论证,决定利用该镇坐落在嘉陵江畔的优越自然条件,改变以往小打小闹的零星种植的“自留地”种植方式,发展规模化蔬菜种植产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究竟是引进业主或大户来种植,鼓励村民给业主务工挣钱,还是发动村民自己来种?争论持续了半年之久。后来,镇党委、政府经过外出考察,反复论证,还是选择了后者。“原因很简单,引进业主种植蔬菜,业主赚钱,但村民失去了自主权,致富速度要慢些。”邱跃峰说,“业主投资发展蔬菜产业,易形成规模。发动村民自己种菜,党委、政府虽然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老百姓能迅速致富,更能够培育本地的种植大户,发展本地的支柱产业。”
  为了抵御市场风险,针对种植户市场信息不通、品种选择不当等实际困难,镇党委、政府在镇上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引导合作社组织农民种植蔬菜,和菜农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与大型连锁超市、收购企业签订蔬菜收购合同,实行订单种植。一旦生产销售出了问题,政府迅速出面,主动化解,让菜农不受损失,彻底激发了村民蔬菜种植热情。
  邱跃峰将该镇种菜的成功经验,及时向区人大常委会汇报,并多方奔走呼吁,引起了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最终敲定在搬罾镇打造“川东北菜都”。如今,搬罾蔬菜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年产1.7万吨,菜农年均收入近6000元。搬罾的蔬菜不仅丰富了南充市民的菜篮子,还远销重庆、成都等地,摆上了外地人的餐桌。
  搬罾蔬菜种植只是邱跃峰助民致富的一个缩影,早在2003年,刚从机关到基层任职,来不及角色的转变,邱跃峰就进行了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大胆探索,当年,他成功打响了“同仁土鸡”的名号。2005年,他又让川北草兔到凤山“安营扎寨”……

  关键词  :从“方外孤岛”到“和谐新村”
  2005年6月邱跃峰来到顺庆区最偏远的凤山乡当党委书记,当时的凤山乡在全区综合考核中排名倒数第一,14个乡干部挤在一间屋里上班……
  真正的“硬骨头”还是该乡三百梯村。该村部分村民群访、缠访达10年之久,乡上长达10年没有收到一分钱的农税“双提”。  该村的村长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名叫伍安光,他的口头禅就是“我不求你们乡上,你们乡上也不要来找我们”。该村俨然成了凤山乡一个“孤岛”,党群、干群关系极度恶化。
  老百姓都是我们的亲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视基层干部为“仇人”?究竟老百姓是刁民还是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到位?带着这些问题,邱跃峰多次深入群众调查。当他听说有一位党委书记在任三年没有去过该村一次时,他终于找到了症结。“主要还是我们与群众交流少了,导致一些群众对党的政策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产生了隔阂。”邱跃峰说。
  经过充分了解,邱跃峰决定在该村召开大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  2005年7月,上任才一个月的邱跃峰就来到了三百梯。“不可能哟,还有领导把我们记到的呀!”“走,去听下,看讲些啥子。”当老百姓听说新任的乡党委书记要来召开群众大会时,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从中央的大政方针,到区委政府的富民为民政策,到乡党委政府的具体举措,再到自己的任职承诺,邱跃峰敞开心扉。“大会从上午11点开到下午三点。”和他一起去的驻村干部邓强说,会场上没有闹事的,到了吃饭的时间也没有人回家煮饭,村民们都静静的聆听着,很多群众眼含热泪,一座阻隔在干群之间的冰山在悄悄融化……大会开完后,群众自发的掌声经久不息。村长伍安光拉着邱跃峰的手一路送到了村外。
  接下来,邱跃峰趁热打铁,建立了一把手定向联系、乡镇干部定期访民、接待群众“四个一”等制度,组织乡镇干部长期入驻三百梯村,并发动村民兴产业、抓发展,增收致富。一切都在改变,一年后,该村生产上去了,干群关系和谐了,村两委也被评为乡镇先进集体,三百梯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和谐村”。
  以此为契机,邱跃峰发动凤山群众从事兔业养殖,在全乡打响了“川北草兔”品牌之战。渐渐地,不光是三百梯变了,整个凤山乡也从年年倒数第一的落后乡,变成了屡受组织、领导赞许和肯定的先进乡、示范乡。

  关键词  :从“泥泞小路”到“康庄大道”
  “要想富,先修路”,路——却阻断了顺庆区同仁乡无数老百姓的致富梦想。2003年3月,邱跃峰到顺庆区同仁乡任乡长。当他坐着汽车一路颠簸,到同仁去上任时,共(兴)——同(仁)公路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全长8公里的公路,路面全部由碎石铺砌而成,有很多地方因为没有维护好,已经成了一个个大坑  ;有的地方经过长期的碾压,变成了两条深沟。“今天没下雨,还能勉强行车,要是下几天雨,就进不了同仁。”随行的司机说。因为这路,老百姓出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肥料、种子等农资产品运不进来,老百姓生产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加之地势偏远,同仁乡俨然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对此老百姓怨声载道,邱跃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定决心修好这条路,彻底解决当地群众的行路难。
  为了争取资金,他不知操了多少心,跑了多少路,求了多少人,“化”了多少“缘”,并几次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议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从有关部门争取资金80多万元,硬化了从同仁到共兴的公路。如今一辆辆满载货物的汽车飞驰在宽阔的共同路上,群众笑了,邱乡长发动他们养殖的“同仁土鸡”也不愁卖不出去了。一条康庄大道盘活了一方经济。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邱跃峰每到一处,都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发展夯实“硬件”基础,为群众增收致富扫除障碍。特别是在近郊的潆溪任职时,参与北干道景观打造、潆溪场镇整治、城乡清洁综合整治,更是忙得他“不亦乐乎”。
  从同仁到凤山,从搬罾到潆溪,邱跃峰一路走来,步履坚定,用责任、智慧和汗水浇开了一朵朵富民利民之花,诠释了共产党员、人民公仆、人大代表的全部内涵!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