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阴沉,暴雨倾盆。
达州市通川区殡仪馆里,挽帐林立,哀乐低回。数百名来自达县各级各部门的领导、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胸佩白花,臂缠青纱,向省、市、县人大代表,达县农技站副站长、高级农技师邵顺友同志送行。2010年6月3日20时,邵顺友因积劳成疾,突发心源性疾病而逝,终年46岁,象一位冲锋的战士訇然倒在沙场,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事业和牵挂的百姓。
“老邵的离去是我们达县农业战线的一大损失呀!”达县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洪旗满面泪水,百般叹惜。
“邵老弟,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嘛,你不是说等豆子下了种你还要和我喝两盅嘛,你说话啷唉不算数哦!”檀木镇年逾花甲的老农陈元兴哭得象个孩子。
“我们早就劝你要爱惜身体,你为啥子不在意哟!”省人大代表、达县智鹏麻纺厂副董事长陈恩碧哭红了双眼,她怎么也不相信几天前还和她一起商讨省人大代表专题调研事项的邵顺友就这样走了。
“我的生命就是为了大地的丰收”
1964年12月,邵顺友出生在开江县的一个偏远农村家庭。 “饿肚子、吃不饱饭”是邵顺友童年时代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上小学时,他在一篇《我的理想》作文中写下这样的字句:“我要把小麦、水稻培育成参天大树,让麦粒、谷粒长得象梨子一样壮硕,让农民的粮仓装满,让饥饿远离人间……”
1981年,邵顺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拒绝了留校和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带着对农村的特有情愫,毅然选择到达县大树区农技站工作,此后达县农技站又点名调他去工作。二十多年来,他举尽生命之力,在巍巍群山之巅、茫茫田野之上和广大百姓心中,铭刻下一名农技工作者朴实、厚重和匆忙的影子。
2006年的达县多灾多难,“7·8”洪灾的阴霾还未散尽,三个多月的特大干旱又随即袭。为了确保赵家镇千亩水稻超高产栽培示范片灾年依然要丰收的目标,让历经灾难的农民不再无助,邵顺友天天顶着烈日在田野上指导抗旱救灾。其时正值酷暑7月,是水稻扬花、抽穗、怀籽的关键时段。为了把握住每一个技术环节,给农民鼓足抗旱的信心和勇气,每天天刚露鱼肚白他就起床,匆匆赶往他牵挂的田野,和乡亲们一起顶着烈日,赤着脚,光着膀子,侍弄田里的庄稼。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邵顺友和同事的辛勤努力下,赵家镇1000亩优质高产水稻示范片取得了全面丰收,最高亩产达到742.1公斤,平均亩产593.3公斤,比大面积增产30% 以上。
20多年来,他先后在全县40多个乡镇蹲点搞科技示范,在300多个村、社进行科技扶贫,走遍了全县64个乡(镇)和达州市部分乡(镇)的田间地头。1994年以来,由他主持实施的达县水稻旱育秧技术和优质稻超过150万亩,新增产1亿公斤以上,产值增收1.5亿元。
“当代表就要为老百姓说话”?
邵顺友为人随和,工作敬业,口碑较好,乐于为群众说话, 2002年以来,他先后被选举为省、市、县人大代表,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邵人大”,人们都愿把自己心里的苦乐讲给他听。
2006年3月的一天,邵顺友在赵家镇蹲点主持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示范片的建设,午后,几位农民拽着他到九龙村学校查看一炼油厂的污染情况。其时正值生机勃勃、百花斗艳的阳春时节,可校舍周围的树木却颜色灰黑、恹恹不振,学校旁边的小池塘、田野的土壤表面漆黑一片,一股股刺鼻熏眼的味道直让人头晕作呕。一位住在附近的中年男子因受到污染,全身生出了斑斑点点而痛苦不堪。
邵顺友当即表示,这件事他要一管到底,坚决还群众一个清幽干净的生活环境。在几次三番苦劝炼油厂主无果后,他迅速向达州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建议,引起高度关注。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督促下,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该污染企业很快就被强行关闭,受害群众也得到相应的赔偿。一位年逾80的老人拉着他的衣襟,感激地说:“邵人大,你硬是真正在为群众说话呀!”
邵顺友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为农村建设奔走疾呼,在担任人大代表七年多时间里,他先后提交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133件。
——2003年初,他向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在四川实施中应尽快解决的五大问题》的建议,明确提出应停止收取品种开发基金。
——2004年初,他应邀参加我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座谈会,提出“加大农业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的四点建议。
——2005年春,他应邀参加了约见副省长陈文光的座谈会,并针对全省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问题递交了《关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力推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建议》。
——2005年,他在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关于规范我省种子生产、经营秩序,确保我省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的建议》,省农业厅高度重视并采纳,自2005到2008年,全省停止使用213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对我省农民用种安全和农产品持续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等我闲下来,就陪你们”
在邵顺友心里,农田和家,都是他的归宿。
在女儿的记忆里,帆布包、黄胶鞋、旧草帽是爸爸一生中最时髦的装饰。从小到大,爸爸很少时间陪自己,“他的双手常常被庄稼叶割出道道血印,裤脚和胶鞋上永远都沾着泥土。由于常常下田,爸爸的双腿总有长不完、好不了、奇痒难忍的毒疙瘩……” 说起父亲,女儿邵文华的眼泪夺眶而出。
“老邵脾气好,体贴家人,孝顺父母,只要在家他总抢着做家务。”说起丈夫的时候,刘大芬泣不成声,“以前他常常帮我按腰椎,不管再忙他每天都要照料阳台上的花盆。他走后的每个夜晚都特别漫长,我多么希望他还象往常一样,无论再晚都会回来。”
因为忙工作,邵顺友和父母总是聚少离多,他常常抱歉地对父母说:“爸、妈,等我闲下来,就陪你们到外地去看看。” 2009年2月,父亲因患食道癌去世。在父亲病危期间,为了工作和照顾老父两不误,邵顺友每天很早就会去药店把药买好,把父亲喜欢吃的东西买好,等忙完工作,把药和食品送到老父那里,再给父亲按按背、揉揉肩,陪父亲聊聊天,直到父亲入睡,就随便靠在床沿打会儿盹……
可老邵却始终没闲下来,他真的走了,46岁的生命就象划过天际的流星戛然而止。他强壮的身躯已化作一方矮矮的土丘,静静长眠在大山间,头枕巍巍青山,身盖殷红的泥土,默默地注视着远方那一片沃野。
愿天地护佑,农民的好伙计——邵顺友,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