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在大巴山革命老区偏远的南江县朱公乡中心小学内,一座利用学校废弃教室改造的颇具规模的乒乓球馆、二十多张高规格的乒乓球台给了师生们一个惊喜,五百多名师生终于可以在校园内尽情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了。校长杨志高告诉我们,有了这个乒乓馆,就有条件把朱公小学打造成乒乓球特色学校了。 乒乓馆取名“绍科”,源于南江县朱公乡籍巴中市人大代表、农民企业家杨绍科捐资建成。这已不是杨绍科代表首次为该校添置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了。八年前,在学校新建教学楼出现资金缺口的情况下,他就毫不犹豫地送去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杨绍科出身于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困,只上过五年高小就被迫辍学,16岁时不得不外出打工。三十多年来,通过自己的智慧、诚信和辛勤打拼,他成功地实现了从小工到白领,从雇员到老板,从打工仔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曾被评为全国创业之星,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颁奖。先后被群众推选为南江县第十六届、巴中市第二届人大代表。 因家庭贫穷而少年辍学的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家乡学生不再因贫困上不起学,家乡父老不再贫穷。在乡镇财政捉襟见肘的1999年,他不顾自己的工程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的情况,一次性无息借给朱公乡政府20万元,用于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今年8月他捐赠3万元,帮助5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爱心,不仅仅体现在对教育、对学生的关心上。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后,当时身在贵州某高速公路工地指挥施工的杨绍科第一时间汇出10万元,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重建家园。2011年7月和9月,南江县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一时间山洪爆发、房屋倒塌、地质滑坡,满目疮痍。听到受灾消息后,他马上放下手中的工程,带着10多位工人深入灾区抗灾自救。当看到灾民们衣食住医都很困难时,他毫不犹豫的捐款5万元,同时还发动在外务工的人士为家乡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古语云:达者兼济天下。杨绍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年轻时饱受贫困煎熬的窘境,没有忘记家乡的贫穷和落后。从事工程建设和办企业的这些年,他优先从家乡所在的市县招募民工和下岗职工逾千人次,帮助解决务工和就业问题。通过他引导扶持而成长为老板、包工头、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超过了百人。此外,杨绍科还把眼光放在家乡的长远发展上。去年以来,他积极响应家乡政府鼓励回乡创业的召唤,自筹资金五千余万元,投资开发打造正直镇滨河路,改变家乡脏乱差面貌,给家乡人民创造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这项惠民工程被家乡人称为“天大的好事”,现已顺利开工。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杨绍科在繁忙的打拼之余,仍不忘深入村社、选区,倾听选民和家乡人民的呼声和意愿,积极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今年初,他了解到正直镇到巴中的公路毁坏严重,有关部门的初步整治标准为油路,个别乡镇可能为此人平需筹资330元,远远超过了群众的承受能力和心理预期。他将这一情况迅速整理成议案,并在巴中市人代会上做专题发言,会后还找相关领导和部门反映汇报情况,引起了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最终促成将该路的整治标准更改为水泥硬化路,大幅度地降低了相关乡镇群众负担水平。 “马驰未觉西南远,鸟哺何辞日夜飞”。事业的成功和家乡的发展始终是他不渝的追求和终生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