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启林代表(右)向农村群众了解情况
12月9日,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工农村的张大爷来到成都农商银行的网点取出刚到账的数百元耕保基金。2010年前,拥有3亩果园地的张大爷一家还享受不到耕保基金,正是成都市人大代表蒋启林提出的代表建议,让龙泉驿区30.94万亩种植水果的园地享有耕保基金。像张大爷一样受益的还有成都其他区(市)县把园地用于种植水果的农户,惠及人数近百万人。 2008年年初,成都市为保证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首创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为承担耕地保护义务的农民发放耕地保护基金。成都市和下属区(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拿出26亿元设立耕地保护基金,补贴标准为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扣除10%的土地流转担保金和农业保险,打到农民“耕保卡”上的数额分别是基本农田每年每亩36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270元。 据介绍,龙泉驿区因过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部分耕地用于种植水果。虽然农业上还是将这类地看成耕地,但国土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已将这部分土地登记为园地。在最初的耕保基金发放方案中,只有水田、旱地、菜地及可调整园地才能享受。龙泉驿区因此有30.94万亩种植水果的园地无法享有耕保基金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含耕地和园地,省、市按照承包台账发放粮食直补补贴。龙泉驿区具有种果树的先决条件,但由于耕保基金跟农户养老保险连在一起,而部分农户由于耕地用于种果树,第一年未得到耕保基金,意见较大。 “群众认为当时是响应政府号召改种了果树,现在却不认账。我那时看到有的农户砍了果树改种粮食。”身为高级农艺师、龙泉驿区农村发展局副局长的蒋启林代表意识到,耕保基金直接关系到农民养老保险等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他为此走访了许多农户,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2009年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时,蒋启林代表在发言时呼吁将种植水果的园地纳入耕保基金发放范畴。在当年4月成都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市人大代表“我为成都发展献一策”活动中,他领衔提出了《关于市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尽快落实龙泉驿区耕地保护金》的代表建议。蒋启林代表建议市政府结合全市改革实际,加强区域研究,明确政策措施,统一认定标准,及时研究解决龙泉驿区等区(市)县因过去按照上级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生的问题,将改种桃子、葡萄、枇杷等果树的园林一并纳入耕保基金发放范畴,抓紧落实耕保基金发放工作,及时向确权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发放耕保基金,进一步落实农民养老保险等保障体系,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切实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该建议涉及面大,群众非常关注,且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引起成都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土等部门领导带队实地调研,最后建议得到了政府的有效采纳。2010年龙泉驿区果树地被纳入了耕地保护范围,并按二类耕地发放标准发放耕保基金。这一政策在全市实行,全成都100多万亩类似的园地也同时被纳入了耕地保护范围,近百万农民受益。 2008年当选为成都市人大代表的蒋启林经常深入农村,长年与果树、果农打交道。“我是农业战线的人大代表,我的专业是农业技术推广,我最熟悉的领域是农业农村农民。立足基层、立足本职岗位就是从反映代表所在地的社情民意着手,以自己熟悉的领域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收集民情民意。”蒋启林说。 长期的工作关系,使得蒋启林代表很关注龙泉山的生态建设。他认为,龙泉山是成都的绿肺,龙泉山的生态植被恢复单靠龙泉驿区的力量还不行,应上升到全市的战略。“2009年,我在市人代会上提交书面建议,提出市级财政应加大对龙泉山生态植被恢复财政投入力度。建议被市政府采纳,龙泉山生态植被恢复上升为市政府统筹工程,每亩林地获补贴1000元。” 这两个建议的成功办理落实让蒋启林代表切身体会到了当人大代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把民生挂在心上,把民生落实到履职中,这是一名人大代表应做到的。” 三环路与成洛路交接处的交通拥挤问题长期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2009年蒋启林代表在参加代表小组视察活动后建议,利用已有的下穿式隧道,修建一条连接三环路内与十陵城区的道路,以减缓成洛立交桥的交通压力,达到减堵的目的。建议受到市交委的重视,派技术人员两次到现场进行可行性调研,作为改善该片区交通规划参考。 针对成都各区(市)县有线电视收视费标准不一的状况,蒋启林代表提出《关于统一成都市有线电视收视费标准的建议》,市物价局已作出相应政策规定。 针对成都经济开发区能源保障问题,他提出加大经开区能源保障力度的建议,促使经开区能源规划的制订。现在,经开区的电力与天然气已纳入优先保障,为打造千亿产业园打下了能源基础。 “当代表要有责任心,多关心身边事,多收集民情民意,提出的建议才能符合实际,切中要害。”蒋启林代表说,当上了人大代表,就要时常在状态,积极为民代言,不负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