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一名连选连任10余年的省、市两级人大代表。笔者对“财政精神”的理解概括表述为了两句话,这就是“依法行政,勤俭履职”和“为民忠诚服务,为国精心理财”。 10多年来,四川省的各级财政合理地分配运用财政资金,始终坚持在抓好增收节支的同时,加大了对惠民工程的投入,着力解决了教育、医疗、住房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使财政资金发挥出了最大效益。 同时,四川省广大财政干部为四川财政实现由“吃饭型财政”向“发展型财政”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川财政人通过坚定政治、精细业务、过硬作风、廉洁清正、和谐进取的长期品格铸造,是对“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工作目标和财政优良传统精神的最真实、最生动的诠释和写照。 正是由于财政人作为人民的当家理财者,所以才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能够更多地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承载着时代的使命。 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四川财政人在全国财政系统的大力支持和党中央、国务院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强大国家力量的支撑,13亿多中国人的守望相助,为完成震后10天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100天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1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的全面修复加固、震后1年半150万户农房的全部重建、震后2年26万户城市居民住房的基本重建、震后3年内38个恢复重建重点城镇和2899所学校暨1883个医疗卫生机构的相继竣工……而默默地奉献着、无怨无悔地奉献着! 于是,即有了以一步跨越20年的速度从废墟里“长”出的民居、学校、医院、福利院、文化设施;有了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带上如颗颗璀璨明珠般的映秀、汉旺、红白、竹园、乔庄等100多个涅槃重生的小镇;有了现在四川老百姓口中最广泛传诵的“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这样的流行语…… 可以说,正是由于四川各级财政及广大财政人用心血、汗水、智慧和常年坚守的良好形象和作风,才使笔者有了把“财政精神”表述为“依法行政,勤俭履职”和“为民忠诚服务,为国精心理财”这两句话的确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