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代表出谋划策集思 水镇建设风生水起——纳溪区上马镇人大代表助推“麒麟水镇”建设侧记
时间:2014-08-05 来源: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 作者:李伟 朱丹
  2014年是“中国·麒麟水镇”建设的“见效”年。上马镇人大代表出谋划策、集思广益,重调研、立课题,强化“全域旅游”意识,突出“旅游兴镇”发展主题,理清工作思路,以重点项目为引擎,助推“中国.麒麟水镇”建设,奋力实现“见效”目标。
 
出好谋,变水患为水景
 
  “汛期来了,我们不怕再被水淹了。”家在纳溪区上马镇社区老街的居民们,再也不用为家里年年涨洪水而发愁了。往年每到7、8月份,泸州市境内及长江、沱江上游地区下暴雨后,流经上马镇的永宁河及洞沟河水位暴涨,河水倒灌,会淹没场镇老街半条街。在防洪堤修好后,群众感慨地说:“现在再也不用一年搬两三次家了。”上马镇老街地处低洼地带,由于永宁河的一级支流洞沟河及马河等六条溪河与永宁河在此汇合,每逢永宁河涨水顶托或倒灌,从而使场镇内洞沟河、竹槐溪等溪河水位升高,导致近年来场镇老街几乎年年不同程度被水淹。
  “上马镇要实现城镇建设突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患问题。”镇人大代表在对水患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除水害,兴水利,建水镇,游水景”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场镇防洪综合治理方案,重点推进防洪堤工程、永宁河观景长廊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集镇人居环境,提升集镇品质。
  2013年6月,洞沟河防洪堤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了,总投资4499万元,总长2248米。其中,正在实施的一期工程建设堤防741米,工程投资2369万元。目前已完成了钢筋混凝土护壁式挡墙施工、混凝土重力式挡墙浇筑、六角板护坡砌筑、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浇筑的施工,修建拆迁安置房10000平方米,已竣工。二期1507米堤防建设已启动棚户区拆迁,预计2014年底前建成。待一、二期工程建成后,场镇沿洞沟河(竹槐溪)左岸堤防全部形成封闭,达到10年一遇抗洪能力。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集镇形象,在建成麒麟文化广场的基础上,该镇人大代表还建议沿永宁河修建观景长廊。长廊全长235米,工程通过引进业主投资500余万元建设。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主题工程,正在抓紧进行附属设施建设,建成后又是水镇的一道靓丽风景。
 
划良策,打造旅游名片
 
  全市最大的水利工程黄桷坝水库2010年3月在上马镇黄桷坝村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黄桷坝水库建成后产生的100余个大小岛屿(其中可供开发的全岛5个,半岛25个)。
  如何利用水库资源打造旅游新局面?这是该镇的重大课题之一。“以规划先行,加大项目招商,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水镇名片”是人大代表给政府提的建议。城市建设必须规划先行。为此,上马镇专门邀请了四川师范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了“一环串六珠”的旅游规划。按照规划,上马镇将与黄桷坝水利风景区共同建设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整个规划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4年内计划投资14.2亿元。同时,通过旅游规划指导场镇修编,修编后的集镇规划面积从2平方公里扩至5平方公里,计划3年内投资3.6亿元,完成以欧式建筑风格为主的24万平米旅游商住区开发。
  目前,“中国.麒麟水镇”项目和黄桷坝五星级宾馆项目已相继落户黄桷坝村,随着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会务服务等功能配套设施的建设,将对上马镇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引擎作用。“等黄桷坝的旅游搞起来了,我们也想吃碗旅游饭,发点旅游财。”如今,黄桷坝村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致富梦”。
  “中国·麒麟水镇”网络域名和商标成功注册,让“水镇”有了属于自己的“名片”;仙人岩瀑布岩引水管道建设已经铺设完成,上山公路全线贯通,停车场、蓄水池、两级瀑布已完成基础工程,正在抓紧实施主体工程;车家坝“源海-伊甸苑”一期50000万平方米商住开发项目已完成设计、场平并启动主体建设。此外,永宁滨河路商住开发、竹翠雅居商住开发等城镇建设项目也陆续建成入住。1-7月,全镇完成商住开发30000平方米,旧城改造5000平方米,修建拆迁安置房15000平方米。
 
集广思,产业支撑民富
 
  “产业项目的引进,如何才能提升了当地农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在重点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镇人大代表又在思考这一问题。目前,上马镇万亩红豆杉产业发展项目完成投资7200万元,在黄桷坝村流转土地2000余亩,现已种植红豆杉120万株,种植面积2000余亩;根据产业发展配套建设需求,建成环形公路6公里,生产便道5公里,步游道11公里,蓄水池12口,山坪塘15口。
  万亩红豆杉产业项目如何让当地农民“双丰收”?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李华是该镇黄桷坝村15社的农民,自家47亩荒地全部流转,每年能有15000多元的土地流转租金进账。和李华一样,全村有159户农户参与了红豆杉产业土地流转,目前共流转土地2000余亩,平均每户土地流转年收益约5000元,高的达2万多元。另一方面项目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就地务工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全村近120个当地农民长期在基地务工,年人均工资达2.5万元。
  下一步,该项目按先移栽、建设苗圃、规模发展,再到深入加工的发展经营模式,并建设先进、环保的养猪场,走循环利用、立体发展的路子。同时,将逐步采取免费赠送当地农户种苗的方式,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格局,为深加工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村民致富了,改善居住条件就成了必要。黄桷坝新村于2012年进行建设,总户数36户,现已全部入住。在新村聚居点建设中,镇人大代表建议要围绕“两个坚持”,大力整合各种资源,建成老百姓满意的新村。一方面紧紧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主要任务是帮助新村做好规划设计。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文化,一村一产业,一村一旅游点”标准,科学规划布局,整合各类建设资源,帮助村民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另一方面紧紧坚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村怎么建,建什么样的新村”由村民自主选择。黄桷坝村采取统规统建的模式,坚持自愿报名,自主选择设计方案,自主确定施工单位,自主监督施工,建成了农民满意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