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开发招致投资失败,却四处造谣迁怒地方政府。环宇集团留给青岛什么?一个个烂摊子、一座座烂尾楼、一笔笔糊涂账……
1993年,新加坡商人吴振顺带着他的发财梦,以新加坡环宇集团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来到青岛东部的崂山新区,进行房地产投资开发。15年过去了,吴振顺不仅没有发财,反而留给青岛一座座烂尾楼、上百件官司和数亿元债务。
最近一段时间,“吴振顺”的名字又频频见诸港台媒体广告版面,声称其在青岛受贪官冤案迫害、百亿资产被谋霸等等。然而,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吴振顺在青岛投资失败到底该怨谁?
带着疑问,记者相继来到了青岛中级法院、公安局、仲裁委、外经贸局、台办以及崂山区政府、崂山区法院等15家单位,查阅了包括大量司法卷宗在内的100余卷档案资料,并直接走访了超过20名案件当事人。既包括吴振顺在青岛的合作伙伴、公司员工、房地产商、涉案律师,也包括法院、公安局和仲裁委等部门的办案人员,甚至包括不愿透露姓名的吴振顺的朋友。
投资大手笔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推动着新一轮改革发展浪潮的掀起。此时位于崂山区的青岛高科园,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后与崂山区实行了园区合一的管理体制,更名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崂山是青岛东部的一块热土,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新加坡商人吴振顺在来青的一次考察中,感触到高新区蕴藏的巨大商机和升值潜力,表示“青岛发展的前景令我着迷”。因此,从1993年开始,环宇集团就开始了在青岛的投资,很快与合作方高新区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后变更为青岛旅游开发公司)达成协议,并先后注册成立了环宇(青岛)发展有限公司、环宇滨海城(青岛)发展有限公司和青岛国际啤酒城有限公司三家中外合作企业,其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都是吴振顺。
在查阅青岛旅游开发公司留存的合同附本中,双方约定:环宇集团作为外方负责注册资本金和开发建设资金并组织开发建设,应向三家合作公司投入注册资金3152万美元,投资总额应达到1.08亿美元。而环宇青岛公司提供的境外汇款凭单也表明,吴振顺确实先后分几次从新加坡汇入2556.53万美元。其中,转入环宇青岛公司注册资本金680万美元,转入青岛啤酒城公司1160万美元,作为两家公司的注册资金,并另行投入滨海城公司333万美元,合计2889.53万美元。
但据原高科园经发局的负责人说:“环宇集团的注册资金与合同约定还差260多万美元,当时高科园管委对环宇集团的进驻给予了很大支持,不仅在公司设立、项目审批、土地规划、开发建设等审批手续上一路绿灯,而且在项目用地上也都是高科园最具活力、商机、成本却最为低廉的用地。如果不是高科园管委的支持,吴振顺根本连注册资金审批这关都过不了。”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表明,恰恰是这种优惠和扶持,使中方合作公司对吴振顺注册资金不足和实际投资不到位的问题长期不管不问,也使吴振顺的腰杆越来越硬,并最终走上了急剧扩张、恶性膨胀的不归之路。
危机四伏
应当说,三家公司成立之初,双方合作是愉快的,项目进展也是顺利的。吴振顺精心筹划的在青岛大干一场的想法,似乎也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据环宇青岛公司一位老员工说:“1994年至1996年是公司最风光的时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开工建设了‘蒙地卡罗广场’‘温哥华花园’‘爱丁堡花园’‘圣地亚哥花园’等一大批国际城一期项目。”后来,在青岛市组织的赴新加坡招商期间,环宇青岛公司更是成交外销住宅500余套,收入850多万美元。
吴振顺在青岛的事业一下子到达了顶峰。但笔者同该公司员工谈及此事时,不少人却直摇头,因为公司账目清清楚楚地显示,850多万美元的外销房款从未打入过公司账户!到底钱去了哪里不得而知。这是公司内部谁都知道却谁也不敢说的秘密。
发展中潜伏着风险,机遇中孕育着危机。从1996年开始,合作公司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开始初露端倪。作为主管部门的高科园经发局的一位领导说,环宇在青岛发展太快,开发项目非常分散,资金不足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环宇青岛公司的内部人员则说:“我们公司的员工都是临时招聘来的,吴总看谁顺眼就用谁,让不懂管理的人去搞项目建设,不搞砸了才怪。”
而作为同行的房地产开发商却说:“吴振顺根本不懂中国国情,项目都按新加坡模式去做,房型拥挤不堪,卧室一律朝北,造成国际城一期项目的国内销售率还不到10%。”无论各方怎么说,这时合作公司已经危机四伏却是不争的事实。
但作为董事长的吴振顺,却仍做着“淘金”梦想和做大做强的“神话”。如果他那时能够预见到潜伏的危机和风险,并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环宇集团是完全可以避免投资失败命运的。
失败的双“城”记
如果说环宇集团陆续开发的国际城一期项目仅仅是危机四伏的话,那么注定吴振顺难逃厄运的却是他引以为豪的滨海城与啤酒城两大项目。
滨海城项目是1995年7月正式启动的。青岛旅游开发公司提供的合同附本显示,中方以503亩地的土地使用权和红线外配套作为出资,外方提供建设所需全部资金和实物。
但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注定多灾多难,因环宇集团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连3536万元的农民征地补偿金都无钱支付,使得项目无法开工建设。
1998年12月,因超过土地使用期限,崂山区土地局依法收回了使用期限为1年的503亩土地使用证,加之国家土地管理权限调整,崂山区土地局已无权一次性发放200亩以上的土地使用证,遂颁发了200亩的土地使用权证,其余部分待开发建设时再办。其间,青岛市实施了《保护沿海自然风貌条例》,这一项目恰好在沿海自然风貌的控制范围之内,因而滨海城项目被再度搁浅。
此时,已经力不从心的吴振顺,不顾资金严重匮乏、经营难以为继的实际情况,于1997年9月,投资开发了青岛国际啤酒城,并旋即启动了啤酒城中的“环宇乐园”项目。记者查阅到的合同附本上写着,中方以啤酒城内现有设施及场地为合作条件,外方投入2900万美元建设资金为合作条件;公司在合作期间盈亏由外方负责,每年付给中方收益人民币1228万元,其余收益全部归外方所有,中方不再参与分配。
后来的实践证明,开发建设啤酒城确实是环宇集团来青投资的一大败笔。青岛国际啤酒城清算组的负责人说,在破产清算中发现,啤酒城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和拖欠施工单位的工程款,负债总额已达2.9亿元,负债率达121%,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状态,合同中向中方承诺的1228万元年收益一分未见。
1998年,一场始料未及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了,位于新加坡的环宇集团总部未能幸免,被新加坡政府破产清算。这对三家合作公司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开工项目呈现出“兵败如山倒”的阵势,国际城一期项目因资金不到位致使工程无法完工,滨海城项目则干脆停工。
为走出困境,吴振顺多次找到政府部门,主动要求将滨海城项目开发面积变更为303亩,分离出的200亩由中方合作公司单独对外开发,并与中方公司重新签订了合同。后中方公司费尽周折,终于将出让这200亩土地(因规划原因最终确定用地面积为138亩)所获的3000万元土地款收益用于偿还了环宇集团建设啤酒城所欠债务,这才使得1999年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在啤酒城得以顺利举办。
遍地官司
随着环宇集团资金链的彻底断裂,各种问题和矛盾开始集中爆发,拖欠的大量工程款无法偿还,已预售的房屋无法交房,银行贷款相继到期,债权人纷纷起诉,由此引发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合作公司大量资产被冻结扣押,相当一批房产被抵押给银行,绝大部分土地和建筑物被各地法院查封。
记者在青岛两级法院,被涉及环宇集团诉讼案件的案卷之多惊得目瞪口呆,卷宗至少超过600余个,叠起来绝对有三层楼高。据青岛法院的法官说,全国各地法院受理的涉及环宇集团的官司多达300余件,仅青岛两级法院受理的案件就达200多起,其中崂山区法院受理的有170余件,诉讼金额达1.38 亿元。
翻开法院卷宗,着实令人瞠目结舌。这里记载着几笔数额较大的款项:拖欠青岛建设集团001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款1.2亿元,拖欠中国光大银行青岛分行1亿元人民币贷款,拖欠交通银行信用证垫款和借款1亿元人民币,拖欠青岛商业银行5000万元人民币借款……据不完全统计,环宇集团总负债高达8.19亿元人民币,合作公司几近破产,实际经营已经瘫痪。
据审理过多起涉及环宇集团官司的法官介绍,因环宇无法履行还款义务均被依法判定败诉,并很快进入清偿和执行程序。我们从青岛市中级法院存档的法院判决书查到,因不能履行向交通银行的还款义务,山东省高级法院指定东营市中级法院强制执行,面积约158亩的“爱丁堡”花园房地产被依法委托公开拍卖,由于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买受了交通银行所有债权,遂以8750万元竞得该处房地产,另行支付1800万元用以补偿拍卖价格与市场差价,并放弃了对环宇青岛公司剩余5200余万元债权的追偿。
因无法履行向青岛建设集团001工程有限公司的还款义务,山东省高级法院裁定将“圣地亚哥”花园尚未建设的80亩土地和蒙地卡罗广场的46亩土地及部分房产抵偿给青岛建设集团001工程有限公司;因不能履行向青岛商业银行等5家单位高达3亿多元的还款义务,环宇青岛公司向同鑫源公司出售了“圣地亚哥”花园九个楼座的全部房产,并由同鑫源公司以5300万元一次性买断青岛商业银行的全部债权……
被吴振顺寄予厚望的啤酒城项目,也因负债累累,资不抵债,最终未能摆脱停工歇业与破产清偿的厄运。至此,环宇集团在青岛的投资已宣告失败,陷入了全面瘫痪的地步,失意加无奈的吴振顺在留给合作公司高达8.19亿元债务和高科园内一片片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烂尾楼”工程之后,为躲债回到了新加坡。
取保候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2年青岛房地产开始升温。濒临绝境的吴振顺为走出困境,在项目用地和在建工程都被法院查封的情况下,违法重新启动“温哥华花园”项目,采取“一女嫁多郎”的办法,先后与多家公司进行投资合作,并筹得上亿元资金,从而又引发出一系列新的司法和仲裁官司。
这不仅引起合作方不满,还频频引发工程承包合同纠纷。青岛仲裁委有关人员表示,仅青岛东泽公司就因环宇合同违约问题先后两次提起仲裁,被裁决分别支付东泽公司5300余万元和8700余万元可得利益损失。青岛中建房地产公司也因环宇违法提起仲裁,被支付中建公司可得利益损失8800余万元。
2003年10月,东泽公司总经理杨某向上级有关部门举报吴振顺有经济犯罪和涉黑涉枪等问题。在接到上级部门批转的人民来信后,山东省公安厅迅速成立了山东省和青岛市两级公安机关参加的联合专案组,对吴振顺涉案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青岛市公安局有关人员透露,吴振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合作公司资金达1980万元,分别用于购买个人房屋和进行个人经营活动。吴振顺涉嫌挪用的资金,主要是通过超额支付和国外汇款的手段进行的。其中,仅超出环宇青岛公司的借款数额,就多付给福建一家酒店、成都一家汽修厂和厦门一家公司1000多万元。
据曾参与吴振顺专案调查的一名民警说,在审计啤酒城公司会计账簿时,发现1998年该公司曾以购买设备的名义向国外汇款约9500万元,且先后从荷兰、意大利等国家进口了1900余万元的设备,但从未发现任何进口设备原始价格的资料。稍有点外经贸常识的人都知道,进口设备必须有外汇核销手续和海关报关单。但公安机关在合作公司账目中既没有查到外汇核销手续,也未见海关报关凭据,吴振顺在其中担当了什么角色?就不得而知了。
据了解,公安机关曾以涉嫌挪用资金对吴振顺刑事拘留,也正式向检察机关提请了逮捕,并在山东省看守所招待所监视其居住。但因涉及境外取证难以进行,加之办案时限届满,遂对吴振顺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
“台商”新幌子
近期,吴振顺频频在香港《明报》和台湾《自由时报》《苹果日报》《联合报》《工商时报》等多家港台媒体连篇累牍地发布广告,以《环宇集团血泪控诉》《青岛贪官制造假案,违法拍卖总部,台商遭坑百亿人民币》等为题,对新加坡环宇集团投资青岛案进行所谓真实报道,声称其在青岛受迫害、百亿资产被侵占。
同时,他多次在台湾的新闻发布会、港台媒体和个人网页上以“台商”身份喊冤叫屈。特别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他一会儿自称是 “台商”,一会儿在媒体追问下又改称“台湾女婿”,不少境外媒体对其台商身份产生了质疑。
笔者在青岛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查到的材料显示,吴振顺护照上清楚地写着:“吴振顺,国籍新加坡,英文名GOH CHIN SOON,1955年7月19日生,住新加坡盖乐普路102号,护照号码:S1160229J。”青岛市台办的有关负责人说,在来青台胞的记录中从未见到过“吴振顺”的名字,吴振顺也从未参加过在青台胞组织的任何活动。
更令人费解的是,不知何时起,已经破产的新加坡环宇集团竟摇身一变成了台资企业。吴振顺多次向港台媒体声称,环宇集团在青岛的投资是台湾股东的合伙投资,但在台湾新闻发布会现场,却从未见到有所谓台籍股东出现。向青岛外经贸局了解得知,新加坡环宇集团系私人有限公司,其在青岛先后成立的三家中外合作企业,从合作伊始至今从未发现有所谓的“台资”注入。笔者向中方合作公司调查,也从未发现吴振顺在青岛的投资有台资注入,其注册资金均来自新加坡。吴振顺本人倒是以新加坡商人身份多次向各级政府、外经贸主管部门以及新闻媒体投诉过投资问题。
因此,吴振顺所谓的台商身份和台资企业背景着实令人质疑。当地了解内情的业内人士说,目前海峡两岸关系正在持续转暖,吴振顺假借台商身份动辄拿地方政府说事儿,无非是想利用敏感的两岸关系搞政治投机,通过海内外媒体施加影响,进而让地方政府为其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的投资失败“买单”。
另据吴振顺的侄子、环宇集团的代理董事长吴德明介绍,2003年吴振顺被刑拘后,已不适宜担任董事长,由董事会推举吴德明为代理董事长。2004年吴振顺取保候审后,又私刻公章,非法变更董事长与董事,变更后的董事长蔡某是台湾人,董事有他的妻子和妻妹,是新加坡人,但这一变更已经青岛市南区法院行政诉讼一审撤销,目前正在青岛市中级法院二审。“他在新加坡被列为不良商人,出入境都很难,故他借台商的面目到处告状。”当地另一位业内人士说。
事实上,新加坡环宇集团投资失败是由于投资者决策失误,造成项目盲目上马,企业过度扩张,引发资金链条断裂,并步入四处举债和无力还债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完全瘫痪、经营无以为继、项目停工破产、官司纠纷不断。投资失败该怨谁?事实胜于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