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央视《面对面》栏目誉为“神奇的医生”的李培刚,近日把《北京科技报》告上法庭,诉其报道侵犯其名誉权,请求法院判令报社刊登道歉声明,同时索赔精神损害抚慰金20万元。
2010年7月14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庭上,双方围绕“骗子”“神医”等争议话题引发激辩。
“神奇医生”引争议不断
“我从来没说自己是神医。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我之后,我特别叮嘱编导不要在节目里说我是神医和天才。为了不出现‘神医’字眼,当时央视8个编导一起审节目。”李培刚面对记者扬起的相机,言之凿凿。
开庭当天天气虽热,但李培刚特意系上领带,穿上西服套装。他早早来到法庭,坐到原告席上。李培刚说:“我第一次进法庭,我很紧张。”他每次说话前都下意识地重复两个小动作,拽拽衣角和清清嗓子。
在2009年6月29日和2010年1月4日,《北京科技报》分别发表《李培刚事件调查》和《2009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两篇文章,称“李培刚事件”为2009年十大科技骗局之首。这个“第一”李培刚当得很不痛快,在此之前,他“神医”的称谓和由此而来的质疑,已经包围了他的生活,此事无异于雪上加霜。
李培刚原是河北省唐山市骨伤科研究所负责人。经过自学,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研究出一套按摩手法,对于治疗假性截瘫、偏瘫、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杂症有一定辅助作用。李培刚也因此获得河北省多项科研成果奖项以及表彰。不过彼时的李培刚,只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按摩研究人员,令他真正走向全国“神坛”的,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次采访报道。
李培刚说,2009年年初,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找到他进行采访,但为了配合他的新书出版,节目拖到6月13日才播出。节目介绍了李培刚治愈大量截瘫、偏瘫等疑难病例的事迹,主持人以“神奇的医生”称呼李培刚。
节目播出后,网友反映强烈,对李培刚则是毁誉参半。部分网友质疑李培刚“仅靠CT片判断脊髓伤情,不用吃药、不用手术,仅靠按摩治愈疑难病人”的真实性,也有部分病患网友表达了希望得到李培刚治疗的意愿。直到一个重量级的网络评论出现,完全逆转了“李培刚录制央视节目”事件的发展方向。
此转折性的评论,出自受伤运动员桑兰。李培刚在法庭上表述,央视《面对面》播出后,原计划6月16日和27日他分别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和《健康之路》节目,但短短几天他的录制计划就被婉转取消了。
“我不是小偷,报纸不是警察”
前体操运动员桑兰,1998年在赛前训练时,摔伤颈椎造成高位截瘫。央视节目播出后,桑兰接到许多朋友的电话向她推荐这位“神医”。桑兰说:“我看过之后,并没有带来任何的欣慰,反倒是添了很多的烦恼。”
“他(李培刚)说可以治疗神经不完全性损伤的病人,并宣称在治疗当中发现80%的病人,并不是完全性损伤。我相信中国医院的误诊率,不会有80%这么高。另外,神经不完全损伤的病人,有一个自愈期,通过接受一定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并不是有多么神奇。”桑兰在博客中写道。
桑兰认为,李培刚在央视的节目里,甚至没有说清楚截瘫的不同等级,节目显得很业余。对于她这种完全性脊髓损伤,想治愈必须让中枢神经再生和修复,她认为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能让中枢神经再生,任何的推拿都不可能将损伤的神经修复。
此后,《南方都市报》和《燕赵都市报》等媒体纷纷发表质疑李培刚医术的文章,此种背景下,《北京科技报》先后发表调查文章《李培刚事件调查》和《2009中国十大科技骗局》。文章以李培刚是否有行医资格入手调查,调查了几家与他相关的当地医院,得出李培刚并不是唐山市按摩医院医生的结论,他所在的骨伤科研究所仅是一家科研机构,没有行医资格。
对于李培刚引以为傲的“中西结合”独特按摩手法,《北京科技报》援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副院长李方祥的话评价,仅仅依靠按摩就可以使脊髓受到深度损伤的病人下地走路,是一件荒唐到不可思议的事情。李方祥认为,“持这种说法的人基本上可以定义为骗子。”
“骗子”两个字深深刺痛了李培刚。“凭什么说我是骗子?李方祥自己没有治疗过截瘫,他有什么资格评价我的治疗。至于桑兰她只是一个病人,她提出的质疑不能代表群众,只能代表她个人。”
李培刚说:“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集合国内一些名医给桑兰会诊,我确实给桑兰做过检查,但是我没有给她治疗过,所以她也不能说我的办法没有用。”
《北京科技报》代理人李小波毫不示弱:“骗子一词,来源于医学专家,报纸只是据实报道。调查文章中只有一处出现‘骗子’的词语,而且是援引李方祥的原话。李方祥医生没有对此提出任何质疑,足见报道是客观公正的。”
此外,李培刚对报道中提到的“李培刚人间蒸发”的说法,也表达了不满。“李培刚是不可能在人间蒸发的,对吧?”李培刚的诉讼代理人在法庭上反问被告,引得旁听席上一阵隐约的笑声。央视节目播出后,随着桑兰博客曝光,李培刚压力骤增,他刻意回避一切采访。当科技报记者调查李培刚工作地查无此人、拨打李培刚的手机也联系不上时,被告者称:记者在文中借鉴其他媒体的报道写下“李培刚人间蒸发”。
庭审中,《北京科技报》两名参与采访的记者作为证人到庭接受询问。李培刚和代理人反复发问,两名记者并没有回答“人间蒸发”“再次消失”“骗局之首”的确切出处。李培刚不满地说:“我不是小偷,科技报也不是警察,我为什么要消失。”
“神医”“骗子”成争论焦点
李培刚把《北京科技报》以及与之相同立场的媒体,看成是对他医术的不屑,他把自己与对方的斗争,看成是捍卫医学研究成果的必然之举。庭审过程中,李培刚和代理人,试图将双方的争议引向李培刚治疗技术本身是否有效。
“这些科研项目都是政府设立的,几次鉴定会都有国家资质的,我的疗法推广计划也是政府认可的,这说明我的治疗不单纯是我个人的,而是代表国家、政府的行为。”李培刚提交的证据中,除大量科研成果和获奖证书外,还有河北省政府批准的一项以他为主的推拿按摩推广计划。虽然这项推广计划已被中止,但李培刚对于他的疗法仍信心满满。
然而,面对李培刚极力证明自己,《北京科技报》的诉讼代理人李小波的话扭转了争议方向。“被告的报道是将央视推出神医的事,评为十大骗局之首,而不是将原告评为十大骗子之首。”
《北京科技报》认为,“李培刚事件”不等同于“李培刚”个人,报道中提及的“李培刚事件”是指,央视推出神医这个关乎媒体道德和科学素养的事件。《北京科技报》评选十大科技骗局的初衷也是提醒媒体,不要在不具备足够的科学素养的情况下,只听凭某个人的介绍而将其吹捧为“神医”。
《北京科技报》认为,报道原则客观公正,内容上基本属实没有虚构,主观上没有任何恶意,如何谈到侮辱、诽谤原告,侵害原告的名誉权?
李小波说:“至于原告反复提出‘神医’‘骗子’‘骗局’降低他的社会评价,《北京科技报》报道的‘骗局’指媒体事件而不是指原告。‘骗子’也没有指向原告,而是指‘持这种说法的人’。这就如同盖一座房子上面写着‘骗子’,谁是骗子?不是盖房的人,是谁走进房子谁就是。原告是自己主动去顶这个身份。至于‘神医’,不是被告给李培刚定义的。这是借用央视节目中‘神奇的医生’说法。如果李培刚问谁说他是神医,那他恰恰应该去找央视。”
《北京科技报》拒绝和解
如果说李培刚自创疗法的有效性还属真伪科学之争,那么中央电视台毫无疑问已被卷入这场涉嫌虚假宣传的风波。李培刚说他当时痛快地接受《面对面》栏目采访,并答应录制央视其他节目,就是考虑到中央电视台的权威身份和影响力。然而,正是对其权威性的迷信,把他推到了他绝没有想过的境地。
李培刚在庭审回答法官提问时说:“《面对面》节目播出后效果很好,央视重播了三次,但从桑兰博客和《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之后,风向就转变了。网友把我的电话传到网络上,惹得众多人打电话来向我质疑,并且辱骂的情况时有发生。”
无数扛着摄像机和摄影机的记者,来到李培刚的研究所甚至家门口,那些看起来像是长枪短炮的摄影器材,在李培刚眼里俨然变成武器,影响了他和家人的安宁。“孩子无法正常上学,妻子无法正常上班,自己有病也不敢去看医生。”李培刚的代理人说。此后,李培刚变得不信任媒体,在一段时间内他只得闭门谢客回绝采访,以致媒体认为他从“人间蒸发”了。
只有一次,李培刚破例出来说话,并把自己的大量材料交给媒体希望能借此表达心声,那就是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李培刚解释说:“我只信任人民网,因为人民网代表国家。”庭审中,李培刚丝毫不避讳他对不同媒体的不同态度。他不止一次说:“《北京科技报》凭什么评选中国十大骗局,怎么评选的?《北京科技报》不是权威机构,它不是中国科技报,它只是一家北京的科技报。”
然而,李培刚眼里的权威和有影响力的媒体——中央电视台,自“神奇的医生”事件后,再也没有发出关于李的声音。李小波说:“《面对面》栏目在2009年6月13日播出李培刚访谈,6月底央视的官网上,这期节目已经撤掉。在李培刚受到质疑之后,栏目也没有再播出李培刚治愈患者的例子。”
此后不久,李培刚选择向并非首先对他质疑的《北京科技报》发起法律反击。李培刚诉请法院判决报社:停止侵害并在显著位置向李培刚刊登道歉声明,同时索赔精神损害抚慰金20万元。7月14日,北京市朝阳法院的庭审进行了将近5个小时,并不复杂的争议事实,被双方观点各异的辩论缠绕着。
当庭审结束,审判员征求双方是否接受调解时,原告李培刚说“可以”,被告《北京科技报》则坚决表示“我方不同意调解”。显然,李培刚和《北京科技报》的争讼没有回旋的余地,双方必将以针锋相对的态度,接受一个悲喜两重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