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正在按照中央《建议》精神,组织编制“十二五”规划。我结合学习中央《建议》精神,向各位领导汇报几点体会。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这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在接连遭受百年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冲击情况下,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今年将超过39万亿元,经济总量有望从“十五”期末的世界第四位跃居第二位。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8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超过20%。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实现连续7年增产,主要工业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服务业稳步发展。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快速推进,预计今年底城镇化率将达到47.5%,比2005年增加4.5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到2009年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5.6%,预计可基本实现规划目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3.14%和9.67%,将超额完成规划目标。
这五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下,转移4500万农业劳动力的规划目标可如期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接近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是近25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全国近1/4的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升,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政策主张更加关注,对我声音更加重视。与此同时,我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也有所增加,今年推进的世界银行投票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将使我国的投票权和份额双双上升到世界第三位。
总之,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国内外环境
中央《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中央在准确把握国际发展大势、深入分析国内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判断。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在国际环境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利弊共生的新特征: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出现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过度负债消费、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造成严重冲击,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加大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力度,贸易保护有所抬头,全球供需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为走出金融危机阴影、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各国争相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全球进入创新密集时代,可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变革。
三是国际治理结构面临新调整。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加快,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与博弈强化,将牵动国际关系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分化组合。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日益增强的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的经济体制活力,稳定的社会大局,都将为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4000美元,进入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进入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传统的增长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内需与外需,投资和消费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加之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简单照搬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已无法支撑未来的发展。
二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充满更高期待。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利益诉求深刻变化,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建设,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和风险。
三是改革开放面临新的考验。体制机制障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在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前提下,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内发展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和影响,国际敌对势力对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围堵、遏制、挤压、破坏等活动会更加频密复杂。
总的来看,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既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必须增强机遇意识,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认清挑战,应对挑战。只要我们能够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就一定能够继续紧紧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更上新台阶。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中央《建议》在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和“五大目标”。
“一个主题”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议》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排在100位左右,追赶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解决我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矛盾,最终还是要靠发展。
其次,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原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我国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要破解发展难题,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条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第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适应国际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或将进入一个增速减缓、结构转型、制度创新、竞争加剧多重特征并存的时期,这将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受到挤压,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面临的技术竞争与对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扩大内需、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适应世情变化、增强抵御各种风险能力,才能在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
第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7%,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基础上,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第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资源消费也必然大幅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过大。200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总量的8.5%,但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例却分别达到54%、43%、34%和52%。与此同时,我国水、大气、土壤污染严重,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这些年,我国社会建设领域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各级财政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可以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突出,财富分配呈现向企业、向资本、向政府倾斜的趋势,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社会保障体系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碎片化”问题突出,住房、食品安全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社会矛盾可能进入多发期,而社会管理还不到位,经验缺乏,人才不足。破解这些发展难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努力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建议》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重点,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建议》精神,切实在加快转变上下更多功夫、见更大实效,努力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五大目标”,《建议》在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人民生活、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五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这些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要求,并突出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坚持长短结合,做好“两个衔接”,即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第二,坚持突出重点,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使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更加突出,并有了具体的考核标准和抓手。
“十二五”规划将根据《建议》确定的目标,提出包括约束性指标在内的具体指标。发展目标的设定,要充分体现在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规划指标的设置,将突出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幅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调整结构、节能减排、改善民生方面的指标。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
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建议》从十个方面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部署和战略安排。我重点从六个方面做一介绍。
(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针对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提出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按《建议》要求,“十二五”时期,要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使服务业在拉动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我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这几年,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
要按照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能源、交通和信息化建设,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源方面,要努力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交通方面,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信息化方面,要突出抓好“三网融合”、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联网研发应用等重点任务,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努力在更高起点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扩大内需、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所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要在“补短板”上下大功夫。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这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同时,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优化提升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同时,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培育壮大若干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
即使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目前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仍将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我们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关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但不同区域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生活条件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动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推动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未来五年是抓好落实的关键阶段。“十二五”时期,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低碳技术,增加森林碳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节能减排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强化指标约束。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管理,完善土地、水和重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要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积极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海岸带等的生态保护,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生态环境。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十二五”时期,要以科技、教育、人才三个中长期规划纲要为抓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谋求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谋求长期竞争优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民生优先,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尽可能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建议》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努力实现“两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在积极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的同时,通过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强化税收调节作用等途径,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把“蛋糕”分好。
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努力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医疗卫生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重点推进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发展,切实把“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解决好,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要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已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社会发展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动员和组织公民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六)深化改革开放。我国能取得现在这样的发展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十二五”时期,要在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的同时,争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打破垄断为重点,进一步放开市场,引入竞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方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健全流转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为方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国有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高效运行、审慎监管和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为方向,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全面改革资源税,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责任。
“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新变化,适应国内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完善开放格局,全面提升沿海开放,扩大内地开放,加快沿边开放和向西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下大力气推动外贸发展从出口创汇为主向进出口均衡发展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逐步从低端向高端转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不断提升引资引智水平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央《建议》是我们党对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战略考虑和总体思路,是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我们会把中央提出的重大思想和战略部署不折不扣地体现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凸显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鲜明导向,真正制定出一个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的好《纲要》。我们会把《建议》精神贯穿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实践工作中,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大方向不动摇,努力谱写科学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