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旅游业受到重创,地震波及地区包括了成都及四川的重要旅游景区景点,通往主要景区景点的交通线路、旅游服务设施等损毁严重。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如何对四川旅游业进行文化重塑,并探索未来发展的新路?笔者有如下建议。
文化重塑
灾后的文化重塑,应是四川旅游重建的灵魂。
休闲旅游文化品牌重塑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旅游中心城市,历史上和今天都拥有良好的口碑与评价,包括“天府之国”、“休闲之都”、“宜居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等等。成都城市旅游形象和品牌是成都最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成都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的关键。成都的休闲文化在灾难中有何表现?成都的宜居环境是否下降?成都的旅游景区景点是否破坏殆尽?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关心和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公众都想知道的,应在灾后重建中作出回应和阐释,以彰显成都千年“休闲之都”与“天府之国”的品牌。
乡村文化环境重塑 汶川大地震重灾区范围超过10万平方公里,累计受灾人数4550余万人,这其中很大部分是乡村居民,他们的家园和传统社区在地震和迁移中同样遭到严重破坏。在迁徙受灾人口及乡村重建时,必需注意保护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及进行乡村文化环境的重建。
历史文物古迹重建 汶川大地震对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破坏十分严重。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是四川旅游业的人文景观精华,对遭地震损毁的历史文化古迹,应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其重要性和损毁程度,分期分批进行修复或重建。
民族风情文化重塑 汶川大地震的震区也是藏、羌等民族的聚居区,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遗产及风情,在地震中同样损毁严重。如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甘孜州丹巴碉楼群有两座垮塌,理县桃坪羌寨碉楼受损。对震区重要的民族建筑,如羌寨、碉楼等须进行修复或维修,尤其要在灾后重建中注意传承和保护民族风俗文化。
抗震救灾文化重塑 在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与凡人共同创造了历史。应抓往这个难得的机遇,以雕塑、绘画、碑刻、建筑等多种形式,同时大力收集表现抗震救灾的诗歌、故事、图片、散文等,彰显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坚强、秩序、仁爱、慷慨、乐观、感恩精神,进行抗震救灾人文景观的建设。
探索新路
以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乡村重建 在大中城市郊区的乡村灾后重建中,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旅游应是重要的选择。如成都乡村旅游在全国已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吸引力,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损失相对较小,重建及恢复较易。同时乡村旅游资金投入较少,生态环境好,建设周期短,吸纳就业人口多。在提高乡村民居建筑抗震等级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城郊乡村旅游,对于填补震区旅游基础设施及景区重建的市场空白与时间空白,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把四川及成都旅游未来重建过渡时期的建设与营销重点,向乡村旅游转移,以乡村旅游作为四川及成都旅游灾后重建的主要启动点。
利用重建机遇吸引投资和实现旅游业的转型更新。由于四川和成都的灾后重建规模巨大,和旅游业相关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生态环保业等,许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都需要重建,其灾后重建投入之多是可以想象的。灾后重建工程必然会受到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会对国内外投资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实现旅游业的招商引资重要突破和产业的转型更新。
(本文作者为省人大代表、四川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