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理论 >

浅析欠发达县市人大加强财政增收监督

时间:2008-09-17来源:中国人大新闻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以经济建设中心为基础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对地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和幅度的衡量。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幅度大,来源于当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等的大幅度提高与快速增长,此举势必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和社会事业的良性发展,势必增加城镇居民和农村农民的可支配收入。“钱多好办事”、“有收才可支”,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对一个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县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欠发达县市需要什么样的财政收入增长呢?笔者认为,应该是财政增长的数字实事求是,速度稳中有快,幅度留有余地,任务与指标经过当地政府及财税部门的努力可以完全实现。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切实履行好与政府之间决定与执行、监督与支持的关系,努力打造当地务实财政,实现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中部内陆和西部地区转移,在相关政策的有力扶持下,大部分欠发达县市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全力进行招商引资,着力推进“三化”进程,工业经济比重逐年加大,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城镇经营收益明显,当地财力呈现出空前增长的有利态势,经济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但是,由于欠发达县市经济大部分属于农业经济和内陆经济,加上长期积淀形成的“弱推动”地位和发展边际性、地域边缘性特点,当地工业和服务业一般发展迟缓或滞后。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基础的不断夯实和后劲的不断增强。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积聚需要“洼地效应”的有效形成,承接沿海等发达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也需要一个“筑巢引凤”的过程,本地民间资本转化为民营投资也需要因势利导。因此,欠发达县市经济的发展不可能螺旋式上升,而必须是渐进式的滚动发展。与之相应,财税收入的增长也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在确定收入任务与目标,明确增速和增幅上体现发展初期的“预热式”特点,那种片面追求“加速度”的迫切心情无异于“饮鸠止渴”,凡此种种必须得到坚决遏制。

  既要追求收入增长速度,更要追求收入增长质量。对实打实的财政增长,欠发达县市人大常委会在预算执行监督中应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对于虚高的财政增长,则应予以高度警惕和认真防范。

  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编制原则,各地政府财政预算不列赤字。过来欠发达县市人大常委会预算执行监督的重点是防止虚假平衡。即防止出现将当年收不支抵的差额接转到下年的“财政挂帐”。财政挂帐的实质是减少或隐瞒收不抵支金额,俗称“寅吃卯粮”,它的本质是赤字财政,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危害显而易见。

  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欠发达县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财税收入的数量出现较快增长。对于此种增长,当地人大及其常委会应有清醒的认识,保持理性的头脑和客观务实的态度。在监督过程中,要严格防止财政收入数字虚高现象的出现。

  不可忽视的是,财政收入数字虚高在某些欠发达县市程度不等的出现。笔者曾分析过一份欠发达县市的经验材料,该县财政收入1995年迈过2亿元门坎,2006年达到4亿元,年均增幅不到10%,但是去年全县财政收入猛增至5亿元,增幅25%;2008年预计将突破6.5亿元,增幅超过30%。乍一看这个数字,令人欣喜,从该县近年的财政收入可以看到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再看以下数字:该县2007年GDP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4%左右……

  问题就出在这些数字里:上述衡量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尤其是GDP指标都无法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那么,该县财政收入增收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财政收入通常是指当地的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主要收入来源于当地税收和国有资产收益。从该县GDP增幅来看,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最高不应超过15%。

  很明显,该县财政收入存在较为严重的数字虚高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决策层确定财政收入的任务越来越高,超过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调查所得的情况来看,存在收入数字虚高的欠发达县市,其任务基本上是经过“三级跳”形成的不切实际的指标,即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预算收入比上年有一跳,全县经济会议确定的收入任务在预算收入上跳一跳,而上级部分领导给县里下达目标任务时在此基础上再跳一跳。如此,任务增长的不切实际,再终导致了财政收入数字虚高现象的出现。

  脱离实际的收入任务后患无穷。为了完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其完成的手段只有“加水”。如此,引发国地两税税源与增收的矛盾,无处可收而不得不收;预交税、“买税”问题突出,造成税收成本增高;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加大,执收执罚部门乱收乱罚现象屡禁不止,经济发展环境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而财政长期的虚高增长,一方面财政收入质量越来越差,造成地方可用财力严重不足,“寅吃卯粮”现象无法遏制;另一方面本来应该得到的上级补助资金逐年减少,造成更大程度上的财政困难,制约当地经济的良性和健康发展。

  存在财政收入数字虚高现象的欠发达县市应该立即纠正此种错误做法,着手打造“诚信财政”、“务实财政”,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实地照耀到人民群众的身上。

  为此,欠发达县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充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和监督权,努力挤掉财政收入的“水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督促当地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当地政府的“钱袋子”真真正正地“鼓”起来。

  首先,要督促政府科学编制年度预算,合理确定收入计划。预算法第二十九条明确指出:“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欠发达县市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要先期调研,主任会议要对预算草案进行认真讨论,使预算收入任务合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是一个“经过跳一跳可以完全摘得到”的指标。其次,要督促政府切实执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预算决议。决议所通过的预算计划是法定性的任务,是向人民群众负责的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除此之外,不能有另外的任务性数字。经过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科学性预算计划一经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定性的指标不容许轻易改变。如确需更改或调整,必须根据《监督法》的规定,由人民政府将预算调整方案提请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笔者认为,《监督法》中所提到的预算调整,既包括预算支出的调整,也包括预算收入的调整。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收入计划调整时,应当重点审查调整后的计划是否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可以完全实现。否则,人大常委会应当行使否决权,“不唯上,不唯虚,只维实”,切实维护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尊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三,要督促政府着力营造发展环境,努力形成“洼地效应”。要努力打造当地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富民安民的生活环境。“遍种梧桐树,广引凤凰来”。良好的发展环境才是主动承接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最佳“对接点”。第四,要督促政府着力推动“三化”进程,加强财源建设。财政收入的增长关键是要靠财源的不断壮大。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纽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科学理念,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着力推动城镇化进程;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培育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不断壮大本地消费市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湖南省桃江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