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其参与决策作用、监督支持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虽然主要靠人代会会议期间的工作来完成,但又是以闭会期间的活动为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代表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探索、推出有力举措,切实提高代表活动的成效。笔者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现阶段提高代表活动的成效,应重视做好“三视”文章。
一、“正视”目前代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要提高代表活动的成效,首先必须了解代表活动的现状、特别是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提高认识,积极应对。
从总体上说,这些年各级人大按照代表法的要求,积极探索代表工作新途径,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但也有一些地方,代表在闭会期间活动还不尽人意、流于形式,活动要求与实际成效存在差距,这种情况可以概括为五个“还”: 一是积极性还不够高;二是参与面还不够广;三是形式还不够多样;四是指导还不够有力;五是责任还不够明确。
二、“透视”影响代表活动成效的原因
要提高代表活动的成效,除了应了解代表活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必须透视影响代表活动成效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推出切实有效的举措。
诚然,代表活动的成效如何,当然首先取决于自身,因为内因是第一位的。从制度的层面看,不难发现代表活动具有被动性的特点:其一、不直接处理人民群众强烈反映、要求解决问题,而是交“一府两院”办理;其二、以事后监督为主;其三、代表活动受制于常委会活动指向,也就是说活动是人大常委会确定和安排的,代表只有按计划行事。正因为有被动性的特点,使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有五“难”:
一是代表身份的非专业性难以形成代表活动的向心力;二是代表活动成果的不显著性难以激发代表的内在动力;三是代表行为的非约束性难以形成参加活动的驱动力;四是领导干部代表的不确定性难以形成代表活动的亲和力;五是组织指导落实不规范性难以提高代表活动的效力。
三、“重视”探索提高代表活动成效的新途径
要提高代表活动的成效,在了解代表活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找到了影响提高代表活动成效的原因之后,还必须重视不断完善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提高代表活动成效的捷径。
这种完善和创新,从操作的层面看,关键是必须着力做到五个“要”:
1、要建好代表小组及其规章制度,这是代表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因为代表分布在各地、各个行业,代表活动小组则是形成相互联系的活动纽带,可以从组织上保证代表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建立代表活动小组十分必要。 与此同时,要建立适合代表活动的规章制度,规范代表活动行为,促进代表小组活动的规范化、经常化。此外,要建立起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以接受选民的监督,促进代表履行好职务。
2、要重视拓展活动的内容,这是代表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代表活动的内容应根据代表法的要求和代表履职的实际来确定。首先要抓好代表的培训工作,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头脑;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代表调查、执法检查等工作,注重实效,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对代表在各项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建议等,加强跟踪督办,提高代表履职热情。
3、要强化指导服务,这是代表活动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为人大代表履职提供优质服务,是人大常委会在闭会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完善向代表通报工作情况制度、不断拓宽知情知政渠道,不断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代表的联系;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代表活动,以充分调动广大代表的积极性;三是为代表活动做好深入细致的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代表活动的实效性,增强代表的责任感。
4、要不断尝试新形式,这是代表活动取得成效的突破口。要适应新形势、推出新举措。近年来,不少地方的人大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比较突出的有:印制履职“名片”(即代表联系选民卡)、建立代表接待选民日制度、设立征求选民意见箱、在代表家中开设“群众之家”、聘请代表担任贫困村经济顾问等。通过这些新举措,有效调动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并保持代表与选民联系渠道的畅通。
5、要建立起激励机制,这是代表活动取得成效的催化剂。人大常委会要重视培养、总结、推广各类典型,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扩大代表的影响,努力营造出全社会尊重人大代表,支持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良好氛围。
总而言之,不断规范和完善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并切实提高活动实效,是人大工作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开创代表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