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理论 >

农村经营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时间:2008-10-21来源:四川日报
  

核心提示 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奠定了农业持续发展、农村稳定繁荣的制度基础。经过30年改革开放,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宏观基础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们必须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开辟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张红宇,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长期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农村产权制度和农业宏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撰写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获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优秀著作奖,出版了《国民经济成长中的中国农业》、《乡村调查》等多部专著,在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发表论文和言论上百篇。

 

  我国的改革起步于农村,发端于农村经营体制变革。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农村改革,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突破和最重大的成果。30年的改革开放充分证明了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具有普遍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保障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推动了农民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推动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但如何稳定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始终是改革创新的基本着力点。一方面,由于涉及到众多的主体和利益关系,双层经营体制在如何清晰界定农户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边界、如何保障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如何强化和规范集体统一经营等问题上都有不断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也不断地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新要求,进一步产生了创新与完善农村经营体制的压力与动力。

  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经营体制的新要求

  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要求不断提高耕地资源的配置效率。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和结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全社会对农产品特别是植物油、肉蛋奶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耕地、淡水等资源不断减少,对农业生产的约束不断增强。在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和资源约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完善来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实现农地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要求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虽然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倾向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没有得到有效调整,农民收入无论在增长速度和增长数量上都低于城市居民,有利于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经营体制和农业经营方式是决定农民收入水平的核心因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农村经营体制直接相关。因此,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仅要寄希望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也要通过经营体制的完善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要求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以农户家庭作为农业经营的基本单位,是世界各国农业普遍的经营方式。但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稀缺形成的农户经营规模超小,却是我国所独有的现象。从总体看,在小生产与大流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中,在目前的经营体制下,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完全克服小规模经营的不利影响。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经营体制的完善来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的不利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国家、集体与农民关系深刻变革,要求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统一经营的主体,在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民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集体统一经营层面同样存在制度缺陷。一方面,一些地方的集体经济组织以推进规模经营、调整农业结构或发展集体经济为名,随意毁约,调整农民承包土地,侵害农民自主经营权,存在“越位”行为;另一方面,在农民急需的产、供、销等方面的服务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并未有效发挥,“缺位”问题尤为明显。这就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且这样的组织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法律地位和功能界定,与国家、农民之间的权责明确,能够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的组织。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要求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层次。

  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日益呈兼业化经营趋势。尽管已经有部分地区通过农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方式实现了新条件下的劳动力与土地之间的重新配置,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户数量巨大、农地资源有限的局面无法改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要依靠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但现阶段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层次低,服务行业覆盖面窄。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要焕发出持久生命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和层次。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的基本思路与政策选择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的要求,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建立起经营主体明确、产权制度清晰、资源配置高效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加快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健全农地流转机制,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针对“有人无地种、有地无人种”的情况,健全农地流转制度,实现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农地农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探索建立土地流转补贴制度,引导农业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经营权长年转让、季节性转让、大户经营、企业化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强化农民增收的制度基础。进一步强化双层经营体制中“分”的一层,赋予农民全面的承包经营权。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探索实施土地承包长期化的可能性。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研究如何使农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比较充分的土地承包权益。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体系。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和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保险等政策措施,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发育多元化农业组织,扶持和规范实践中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农村综合服务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使组织起来的农民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真正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稳定转移农村劳动力。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比重,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准入、劳动福利、工资报酬、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创造条件让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部分劳动力真正稳定下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比例的提高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逐步将农村经营体制中“公平优先”的政策取向调整为“公平与效率兼顾”,鼓励稳定转移的农村人口彻底离土离农,为农业集约经营创造条件。

  创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起点上,要重新构建定位明确、功能健全、形式多样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切实发挥集体统一经营功能。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通过承包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改造集体企业,通过租赁、拍卖、兼并、联营等办法盘活集体资产。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资产积累、管理协调、资源开发、生产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满足社会化服务需求。加快构建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政府农业服务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农民自身在内的新型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好一家一户的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大力开展农资配送、疫病防控、技术指导、农机作业、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全过程服务。调动多元主体从事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中介组织等进入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服务需求。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