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举国动员迅速展开一场世人瞩目的抗震救灾攻坚战,并取得了伟大的阶段性胜利。这场胜利不仅是人类力量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集中表现,同时也以“反应快速、有效组织、周密部署、切实保障”的特点再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尊重与广泛好评。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立即作出部署,迅速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创造性地把指挥部设在灾区,把抗震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短时间内,中国政府集结了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近10万医疗卫生人员,20多万志愿者,还有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救灾物资。这种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动员能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可能具备,这种全民动员、军地结合、各部门协同作战的动员能力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广元市是“5·12”地震的极重灾区,突如其来的灾害让青川县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各基层党组织也严重受损。灾情就是命令,在外部援助力量尚未到达之前,广元市委迅速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为最大程度地集一方之力就地投入救灾工作,全市公安、武警、民兵预备役、救援抢险队伍迅速整合投入一线,市、县区各大医院也被组织起来,数千名志愿者参与救援行动,水、电、通信等部门全力抢修受损设施,各方力量快速有效地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来。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保障了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这种发动群众积极开展自我援救的救灾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有效合理地集中社会力量,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科学抗震救灾模式。正是这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动员能力,使得中国人民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努力实现了将损失减到最低。
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念,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地震灾害中,人民的生命得到及时抢救,受灾群众生存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仅得到了体现,也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作为我党的执政理念,贯穿于这次抗震救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大地震一发生,党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坚定不移的救生决策,明确指示: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尽百倍努力。决不抛弃,决不放弃。广元市委、市政府把抢救群众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在中央和省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组织协调了36支共2万余人的救援小分队,全面覆盖青川县36个乡镇286个村,实现了救援力量全覆盖,累计从废墟和困境中搜救出3274人。特别是营救出被困164小时的石坝乡村民王春邦,被称作“生命的奇迹”。除了抢救群众生命,如何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更体现着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重视。灾后重建工作直接影响着数以万计的受灾群众的生活。基于此,在大规模搜救工作基本结束时,广元市委市政府及时作出“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迅速恢复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秩序”的部署。
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党和人民非但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从容、自信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洪流中去,众志成城,充分体现并极大地弘扬了民族精神。面对灾难,广元广大党员干部从抗震救灾一开始,就喊响了“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面对生死抉择,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党性和责任书写对人民的忠诚,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本色。人民群众与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全民参与,万众一心,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用群体力量共同塑造了伟大而坚韧的民族之魂。年轻一代在这场“充满韧性的战斗”中,用理性、责任与坚定向人们展示了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特有的风采。他们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姿态,危难当头不恤其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刚强有力的行为能力,成为了“爱心与希望的传递者、光大者,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
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再次表明,高扬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共生的道德力量,是中国政治制度始终保持独特优越性的重要因素。
(作者系广元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