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庆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作为一名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见证人,我从内心感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由衷期待伟大的祖国再谱华章,再创新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四川来看,1978年以来,全省GDP年均增长9.97%,2007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其中2008年全省遭受特大地震灾害仍实现工业增加值4922.8亿元,是1978年的62.2倍;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516.7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2.1%。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是四川当前和相当长时期内必须紧紧抓住的主题。我省地处西部内陆,发展不够的问题特别突出,加快发展的愿望尤为迫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也是欠发达省份摆脱落后状况的唯一出路。去年在遭受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我省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GDP增速达到9.5%,经济总量居全国第9位。但与发达省市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需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通过深化改革加以消除。差距就是空间和潜力。我们必须用改革破解发展的难题,增强发展的活力,充分释放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和体制保障作用,尤其要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的思路和魄力,紧紧围绕“两个加快”和“工业强省”核心主导战略,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充分发挥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带动作用和主导地位,巩固和发展我省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的良好态势。
深化改革,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一方面,改革开始触及许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另一方面,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公众对改革的期望值不断抬升,维护自
己对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及分享改革成果的意识日趋强烈。所以,我们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加快改革的紧迫感同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有利条件、可能出现的困难甚至周折,既锲而不舍又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向前推进,使改革措施符合四川实际,反映客观规律,体现公众意愿,创造公共利益。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过程中,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实践中,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改革的最终标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力保每一项重大改革新举措都能让更多的人真心接受,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深化改革,必须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如果说改革初期,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是抱着一股闯劲冲破禁锢,推进改革,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的今天,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注重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只有达成改革共识,减少改革阻力,才能确保改革措施达到或接近预期目标。我们应当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重要改革方案的制定出台,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的要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并掌握好出台的时机、节奏和力度。
四川有着敢为人先的生动改革实践,但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任务还很艰巨。立足新起点,履行新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立改革潮头,不负时代重托,不断取得改革上的一个又一个新突破,发展上的一个又一个新跨越,奋力谱写四川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社科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