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揭示了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对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化的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在以下方面给予高度关注。
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改变“西部开发输出资源、东部加工制造”的垂直分工格局,西部要利用廉价的资源和能源,吸引区内外资金,在严格环境保护基础上,加快发展高载能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重点地区发展。中国不仅需要全国性增长中心,而且需要区域性增长中心,光有东部的增长中心还不够,推动西部增长中心更快发展,对西部地区的带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部要抓住我国新一轮增长的两大重点,即以消费升级为基础的新的重化工业化机遇和城市化向城市带城市圈城市群的深化,借鉴东部经验,让西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贵阳、南宁、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成渝、关中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率先发展,成为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火车头。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重大项目建设要与当地小康建设结合,做到工程建成之日,就是当地老百姓受惠之时。西部大开发有许多重大项目,但由于当前的体制、政策限制,以及这些大项目的资金和技术门槛高,当地老百姓很难参与。我们认为,水电建设、油气田开发、煤炭和矿产开发等,一定要高度关注地方经济发展,让老百姓能够在大开发中富裕起来,中央企业要帮助地方发展石油化工、高载能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的补偿制度改革不仅要提高长期不变的低标准,还应进行广泛探索,鼓励当地以土地、资源、贡献入股,分享水电开发和工业化建设的成果。
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经济的建设,通过建立生态产品商品化为基础的生态经济,构建具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体制机制。提供生态产品是西部地区在大开发中的重要任务。生态产品具有二重性:公共性和商品性。生态产品既是公共产品,又具有商品属性,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通过两个机制来实现:第一是生态补偿机制,第二是生态产品商品化和建立生态经济,从市场经济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劳动回报和资本供给,构建和培育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的体制和机制,避免边缘化危险。要使提供生态产品的劳动得到社会承认,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的确立才能得到保证。
倡导社会事业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的转移支付力度。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同时,社会公共产品享有水平的差距也十分突出。在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医疗条件、城市和农村环境、社区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东西部的差距越来越突出。社会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及基本社会保障。这些方面,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的国家,都是城乡居民应当享有的。让西部人民享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是全国人民的事情,不仅仅是西部的事情。
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率先试行绿色GDP核算。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传统GDP考核由于对地方政府工作业绩考核的压力和社区发展水平评价的误导,已成为影响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建设重点地区生态保护、小康建设、人民致富的间接压力。率先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试行绿色GDP核算,具有制度意义、可行性和示范效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化的方向,既要考虑效率,又要考虑公平,考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增长机制。
(作者系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