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各级都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整体看,成效明显。但笔者发现,个别干部仍积习难改,跟着感觉走,上情不明,下情不清,遇事问秘书,逢讲念稿子,这样下去势必会思想退化、懒惰成性,久而久之变成百姓深恶痛绝的“三拍干部”,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任务繁重,干部要多些“三问”,才能少些“三拍”。 多问政于民。一些决策之所以出现失灵,工作之所以失误,与干部“拍脑袋”决策不无干系。这样的决策,貌似有效率,看似有魄力,却因不能接地气而欲速不达,甚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最终造成因决策不当引发经济损失、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使改革发展工作陷入被动。因此,干部应勤下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熟悉最真实情况,多听一听普通群众的愿望。干部多问政于民,就会少一些“拍脑袋”决策的失误。 多问需于民。综观近年的扶贫工作,一些地方贫困户状况“涛声依旧”原因之一,是帮扶的干部少实多虚,爱说空话、大话和套话,遇事习惯“拍胸脯”保证,简单地用钱用物摆平问题,导致帮不到点子上、扶不到关键处、断不了穷根子。问需于民,就是要牢固确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扩大发展成果的共享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事实证明,只有平时多问需,群众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多问计于民。个别干部脑中无谋、胸中无策,但又不愿屈身问计于民,便坐在办公室里“憋思路”,找善谋之士“凑点子”,叫笔杆子“拉单子”。这样“闭门造车”纵然呕心沥血,决策部署也难免脱离实际,最终群众不买账。干部多问计于民,不仅会赢得更多群众信任、支持,制定的措施也会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即使哪天走人了,也不会给后任留下一屁股债,留下一堆“烂摊子”和“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