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突出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这三大导向为当前和今后组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确立了新标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值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特别是组织部门、组工干部仔细研究、深刻领会、认真把握、科学运用。 怎样突出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 “重品行”是先中之先。重品行,是做人之道、为官之本。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世说新语》讲:“百行以德为首。”时代楷模郑培民提出要“做官先做人”。这些都说明良好的品行对于官员从政重要性。当前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能上,而是在品行上;主要不是出在做事上,而是出在做人上。选用干部既看才更看品行,就是要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重大利益以及是非原则上,看他是否听党话、跟党走,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坚定“三个自信”、坚持“三个离不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开拓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对于能力和本事差不多的干部,谁在品行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就提拔任用谁;对于那些品行差之人,即使能力再强、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任用;对已在领导岗位上品行有问题的,要坚决撤换下来,真正让品行端正又能干的干部受器重、有前途。 “重实干”是要中之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从来都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基本要求。应当肯定,当前我们绝大多干部的实干意识是比较强的,都期望能在自己的任期内干出成绩。但也有一些干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干“门面工程”,对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显绩”看得重、用心多,而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众的“潜绩”则看得轻、用心少,为了个人进步升迁,不惜劳民伤财,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最终贻误了事业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力戒形式主义,反对急功近利,既要有一年抓几件事的干劲,又要保持几年抓一件事的韧劲。特别是对那些挂不上号、出不了名、周期长、费劲大、落实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要聚精会神、锲而不舍地去抓,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在考核干部时既看总量更看质量、既看速度更看力度、既看字面更看全面,注重把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的干部选拔出来,真正做到凭发展论英雄、视实绩用干部、比贡献定位次,使想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没位置,引导全州各级干部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州上,放在研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上。 “重公认”是本中之本。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干部能用不能用,要看群众答应不答应。要全面推行制定差异标准,针对岗位选人;公开选拔要求,避免“暗箱操作”;采取结构推荐,防止“以票取人”;开展全面测评,注重日常表现;实施延展考察,强化人岗相适;推行差额票决,坚持集体决策“六步法”,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任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让群众事前先准备、事中有选择、事后知结果,增强选人用人的透明度。要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环节适当扩大群众参与面,充分征求各个层面群众的意见,用群众感受检验干部业绩、靠群众慧眼识人选人,把群众的有序参与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鲜明地体现干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要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既看重领导的评价,也重视群众的“打分”,切实跳出“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圈子。要通过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等竞争性选拔的办法,大力选拔工作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决不让长期扎根基层、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群众信赖的干部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