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盆周山区,即川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攀西大小凉山区和川西北高原牧区等,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与工业化程度低,地方经济总量较小,政府财力有限,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通过工业化促进城镇化,通过发展大中城市来辐射带动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难度相当大。对此,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注重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这就需要通过积极发展县城和特色小城镇,不断聚集工业生产要素,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梯次推进和产城(镇)一体,协同发展,不断加快农民转移,走一条独特的城镇化道路。 在欠发达的盆周山区发展和建设县城和中心城镇,走独特的城镇化道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大力推进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聚集工业生产要素,走出一条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欠发达的盆周山区实现 “两化”,要以城镇化为引擎,以城镇建设为抓手,促进“两化”互动,协同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夯实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城镇环境,完善城镇功能,以此吸引“人气”,培育“商气”,增加“财气”,促进人才和资本聚集,逐步形成城镇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在城镇产业体系构建中,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人口转移,解放土地,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依托区位环境、资源禀赋,发挥优势与特色,培育特色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提高集聚经济要素和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 第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城镇布局,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我省盆周山区自然条件特殊,基本属于深山、深丘、荒漠地区,不少地方地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口承载能力非常有限。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无法建设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因此,应根据自然条件和人口承载力为基本依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县城和条件较好的建制镇为重点,大力建设新型城镇,形成以县城为节点,以中心镇为网络的城镇群落。在这些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能遍地开花,处处建城建镇,而是要采取重点突出、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城镇建设战略,重点发展3万-5万人口规模的中心镇和5万—8万人口规模的县城。 城镇化首先在于实现人口的城镇聚集效应。在欠发达的盆周山区,应抓住城镇建设的契机,解放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大力推进人口异地异域城镇化,促进人口向条件较好的县城和中心城镇集中。这既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多元主体投入和多渠道融资,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关键问题。 在经济欠发达的盆周山区,城镇化最大的障碍就是“钱”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难以拿出大量的钱来搞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因此,要建立健全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既要加大政府投入,又要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拓宽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首先,要以全新理念将土地资源转变为现实资本,获取城镇建设的投入。对此,一方面要盘活“存量”。要对城镇现存国有土地进行经营性再开发,将低附加值产业占据的土地转给高附加值产业使用,让土地再开发升值,获得土地转换中的级差收益,另一方面,要扩大“增量”。比如,通过对城镇周边的闲散土地、废弃土地进行开发,变“生地”为“熟地”,从而使土地升值,获得收益。还可以通过整合农村建设用地,置换宅基地、整理土地增减挂钩等方式,获取建设用地。其次,政府要通过制度创新,为城镇建设多渠道开拓财源。比如,提供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担保,支持和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基础设施领域,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升非国有经济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开拓城镇建设债券市场,发行城镇建设长期金融债券,开拓民间储蓄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筑巢引凤吸引外来投资或者与民间资本合作开展联合投资等等,为城镇建设筹措资金。 第四,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建设,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在欠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由于经济社会欠发达,地方经济总量不大,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导致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条件滞后。因此,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抓住机会,跨越发展。首先,要坚持适度超前、配套完善的原则统筹规划好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既需要政府制度创新、降低门槛、放松管制,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要政府加大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解决。 第五,弘扬民俗文化,张扬个性魅力,走特色立城,个性兴镇之路。 城镇的风格和个性就是它的特色。我省盆周山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而且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等独特人文资源。这些地区的城镇建设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城镇建设中弘扬民俗文化,张扬个性魅力,走特色立城,个性兴镇之路。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建设特色城镇,另一方面,还要突出城镇的经济与产业特色,走出一条特色产业立城的路子。 (作者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