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取消“排名”是遏制信访乱象必行的一步
时间:2013-11-15 来源:四川日报

  中国信访制度正在进行重大变革。记者近日从权威部门获悉,国家对各省市不再搞全国范围的信访排名、通报,有关部门确立了“把矛盾化解在当地”的新思路。
  信访制度确立以来,群众问题多了一条有规可循的救济渠道,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客观上,对地方工作也是一种督促。但具体工作中“排名制”的设计和开展,却在实践中显现出了问题,而且问题愈来愈突出,成了信访工作顺利开展的最大阻碍。如今,频频发生的恶性截访事件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和批评,更是反映出“排名制”的负面效应,证明这一工作方法确有不妥之处。
  根据现行信访制度的相关规定,国家信访部门每月会对各省级政府的“非正常上访”人次进行排名,而各省级信访部门又会对各地市排名,直至县市及乡镇政府。如此层层通报,无形中就为各地方政府压下了很重的担子。
  诚然,这种“非正常上访”是一地群众工作开展不到位的体现,但群众问题在当地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也不无客观因素。毕竟,许多群众反映的问题成因复杂,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工作,问题发生在当地还得化解在当地。若简单以“排名”形式通报,实际上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地方压力太大,就容易使得信访发生异化。
  近年来,“上访者”被殴打、被非法拘禁等暴力截访事件并不少见,究其原因,都是地方政府为了“信访排名”而采取的非法强制措施。为个人前途计,如果不对上访人员特别是进京上访的群众严加控制,其“排名”数据必定会影响相关单位负责人的仕途,轻则政绩受损,重则升迁无望;特别是基层干部,甚至面临“下课”的危险。一些地方政府不择手段、不遗余力的截访,精力全在防与堵上,而根本的问题并未解决,矛盾反而激化。
  在我国一些地区,信访问题还渐渐演变成了维稳工作的一大分支,某些地方政府不仅每年斥巨资用于开展截访,甚至还专门在特定时期派出人手去往省城或首都拦访。不得不说,这些做法早已偏离了信访工作开展的初衷。其实,信访工作说到底,无非是为了“知民情、解民困”,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往往不把住问题的“阀门”,不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反将工作重心放在对上访者的控制上,结果就是原有问题解决难,新生问题又少有人力物力和精力去解决。鉴于此,信访工作要真正起到为民解困的目的,取消排位量化,督促官员切实解决问题是关键;取消信访排名,地方政府才会有更多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若是这样,大量的群众问题得到解决,政府的口碑好了,公信力也提高了,上访的群众自然会越来越少。
  信访制度的改革,势必会让“截访”一词脱出历史舞台,各地方政府在“减负”之余,也应认识到,“排名制”的即将取消,并不代表可以对各地上访人员视而不见,对群众切身利益可以视而不见。领导干部还需更加重视做好群众工作,一方面集中力量,把矛盾化解在当地,尽量减少或避免上访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更应将上访者作为自查之镜,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端正态度,切实整改自身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工作水平,用实干来履行好“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