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解读数据时应更多民生思维
时间:2013-11-19 来源:四川日报

  近日,一些媒体以“城镇居民收入34年增长71倍”为标题,报道1978—2012年的34年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长到24565元,增长了7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长到7917元,增长了58倍。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高级统计师冯怡琳指出,反映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要扣除价格上涨影响,不但要看名义增长率,更应关注同时发布的实际增长率。(据11月14日中国新闻网)
  新闻报道强调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里所谓的真实,不仅是指细节真实,还有整体真实。这就意味着,记者在使用材料时,必须对其有一个宏观层面的判断,看这些材料在整体上是否立得住,是否与真实的情形相符。显然,之前媒体对于收入34年增长71倍的报道,不够全面——虽然,34年71倍本身可能是真实的数据;但这个数据只是反映居民收入增长的指标之一,这个指标难以真实反映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的情况。
  如果不是统计局的权威人士出来作答,公众难免又会产生强烈的被增长感觉——为何增长了71倍之后,生活没有跟着发生71倍的改变?这种“被增长”的感觉既会影响到公众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又是被忽悠者,也会影响到统计部门的公信力,觉得数据只是一个数字游戏。有时数据是靠不住的,因为统计方法不同,可能得出不同的数据;因为流于事物表面,真实的情形往往被忽视。所以,在使用数据时必须弄清两个问题:这个数据是否准确,这个数据是否合理?所谓准确,指的是数据必须真实;而所谓合理,指的是数据必须是接近真实情形和公众实际感受。如果统计数据远离公众的实际感受,这样的数据即使在推演中真实,也不应该轻易使用。
  数据是抽象的,数据只是直观的数字。但数据又应该是具体的,数据背后对应可能是民生问题。所以,在解读数据时必须有民生思维,对数据背后的民生现状、民生问题、民生诉求有一个深入了解和完整掌握。这一案例提示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数据,还要看到与有关数据相联系的民生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