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三公账单是否“越靓越好”?
时间:2013-11-26 来源:四川日报

  近日,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在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上公布的“三公经费”中,2012年“三公经费”决算数据为2700元,今年则为零,这些数据引发了部分网民的质疑。
  (据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
  10月24日公布于该官网的《云南省招标采购局2012年财政拨款“三公”经费决算情况说明》中称,2012年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因公出国(境)经费决算支出为0万元;公务接待费决算支出0.27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决算支出0万元。说明是: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原有车辆编制9辆,实有车辆0辆,未发生公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三项近乎“零支出”的情况说明,不只是惊呆了“小伙伴”。
  从纳税人角度来说,三公支出自然越少越好,但究竟“少”到什么地步,恐怕还是要有个稳定的“谱”。公务员不是神仙,开门七件事,总要有成本。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定期公开“三公经费”是法定义务。事实上,这两年来,公众于每年7月下旬“围观”中央部门“晒三公”,已经成了公共生活中的一景。只是,回头看看,这些年的“围观”,恐怕也只是“外行看热闹”而已。一些数字是公开了,但这些数字是真是假、含水量如何,都可能带有制度化的疑问。至于数字公布之后,如何将它们放在监督的理性坐标上考量,更毫无头绪、难找抓手。
  至此,两个共识越发清晰:一是“三公”支出不是越少越好,公共监督不是简单的比价游戏;二是“三公”账单完全可以做得“越来越靓”,若没有全面而真实的统计监督,“零决算”完全可以成为账面上的常态。去年年初,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在《中国经济周刊》上曾有一个说法,说“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更加合理化,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彼时,此话招来骂声一片。及至今日观之,显然是逆耳忠言。
   归根究底,眼下的“三公”晒账单,显然还仅仅停留在“晒数字”的粗放阶段。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连续5年关注我国省级财政透明度状况,课题组多次呼吁——政府预算不仅要“看得见、看得懂”,更重要的是要“可监督、可问责”,这才是完整的公共预算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