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的一项重要规定,也是全社会关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的热点问题。成都锦江区人大常委会结合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就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组织了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举措
代表们在调研中了解到,针对区情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区委、区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统筹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区域内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创新。200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改革思路——优质“教育链”发展模式。优质“教育链”是以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为龙头,按照“名校+弱校”、“名校+名企”、“名校+新校”的方式建立的优质学校发展链。在保证链头学校“软实力”不被削弱的基础上,在优质学校输出品牌、师资、管理,推进优质教育链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管理,整体提升区域内教育质量。实现“名校+新校”和“名校+弱校”的办学思路,并在管理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干部和师资保障机制、教学管理机制和督导评估机制等方面实施规范运作的创新办学模式。
效果
这样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好效果。一是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在链头学校的示范、引领下,链点学校的办学理念迅速转变,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家长、社会广泛认可,不但具有极好的社会口碑,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二是链点学校的队伍建设得到提升。教育链办学能够缩短弱势学校教师的成长过程,链式发展使老师的发展机会多了,发展的空间大了,发展载体多了,改变了每位教师的生存状态、工作方式,让他们在研究、分享中开展工作,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三是实现区内人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锦江区老百姓的梦想,而是成为惠及该区老百姓的现实。
建议
锦江教育扎实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优质教育链”模式,已成为成都市实验城乡一体化,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的生动实践,成为推进优质名校集团发展探索的有效模式之一。与此同时,全区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分校特色品牌的定位尚待明确、“教育链”整体宣传不够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建立人事统筹动态管理机制,促进“教育链”模式下的学校干部教师必要而有序的流动,以满足教育链管理和调配的需要。
创新考评激励机制,落实名校名师在推进均衡教育中的责任。建立干部名师支教时间储蓄制、建立“教育链”激励补偿制。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链”建设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补助和奖励;对在此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由区委、区政府给予表彰。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设施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项目预算制。根据区域教育与学校发展两个规划,硬件配置由区教育局以项目制的方式,实施片区统筹、相互补充、形成特色的原则,对学校设施设备配置和基本建设进行系统综合评估,科学决策,力避铺张浪费和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