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邻水县城北镇罗解村村民卢君良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听村干部说,我们采煤沉陷区受灾户搬迁重建计划已经批准了,很快我们的新生活就要开始了。”
新生活就要开始了。饱受华蓥山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之痛的16.2万群众,正沉浸在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中。而这份期待,更成为了广安市人大、市政府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长达6年坚持不懈的治理行动中,渐渐变为现实。
沉陷灾害:压在老百姓心头的“痛”
广安市煤炭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邻水县、华蓥市、广安区的华蓥山喀斯特地形区。煤炭工业作为广安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广安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产销两旺时,采煤企业一度达到93户,年产超1000万吨。由于多年的大规模、无保护的开采,致使采煤区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地质灾害随之降临:地表塌陷、地下水枯竭,部分房屋和道路损毁,部分良田无法耕种。原来泉水淙淙,绿草茵茵,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不见了。灾害搅乱了乡村的宁静。
2003年初,广安市广安区桂兴镇横店村、方山村和响水村因地势较高,首先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随着龙滩煤矿和绿水洞煤矿的深度掘进和开采,发生地质灾害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
2004年4月,广安区桂兴镇椿木村、新建村、高原村等16个村先后多次出现地质沉陷,其中以工农村、渔桥村最为严重。华蓥市天池镇打锣湾村3、4、5社受采煤影响,地表水疏干,人畜饮水严重不足,生产用水不能保证,大面积土地减产,地表及农房多处出现裂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其间,当地党政也作过不少灾害治理的积极尝试,但灾害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反而愈来愈严重。
2006年3月,华蓥市天池镇老屋嘴村、王家坝村开始出现井水混浊、水位下降。
2008年3月,桂兴镇工农村村民谌贵阳家水田塌陷,在他身后忽然形成一个长5米、宽2米的地洞,正在耕种的他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至今说起仍心有余悸。地陷不久,与之相邻的千年老井“四方井”等众多水井突然干涸,附近800名村民生活告急,不得不依靠镇政府每隔两天送水急救。人民群众在焦虑和忧虑中熬着日子……
灾害扩展期间,紧急报告、集体上访、争水械斗、堵塞煤矿的事件接踵而至。
2006年5月,市经委紧急报告: 220KV川渝电网联络线受采煤区沉陷影响,极有可能发生塔倒线断,引发川渝电网瓦解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煤矿继续生产,灾害仍在蔓延。截止目前,全市有37个乡镇、129个村庄、54341户、16.2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采煤沉陷区形成地陷天坑1125个,造成危房4746户,损毁公路182公里、电杆130根、桥梁12座,致使22.9万人饮水困难,9027万亩良田作物大面积减产或绝收。
一封封告急的报告和信访件像雪片似的飞到各级领导案头,一串串触目惊心的受灾的数据,一张张等待援助的焦急的面孔,像一块巨石沉重的压在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的心头。采煤区群众生存危机揪紧了各级人大代表和领导干部的心。
人大代表:闻“痛”而动提议案
灾害降临之时,人大代表闻风而动。2004年5月,时任广安区区人大代表、桂兴镇镇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杨盛谷获知信息后,立即组织辖区内的人大代表对采煤沉陷的重灾区横店村、方山村和响水村进行调研视察。在走访群众和现场,探访采煤企业后,他敏感地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连夜起草好调研报告,并亲自送交相关部门。
受灾群众连续不断的呼声,引起了更多的人大代表的响应。广安区、华蓥市和邻水县的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就采煤区沉陷话题纷纷展开调研视察并多次在市、县人代会上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内容直指采煤区沉陷治理。
2008年2月29日,李文莉代表在广安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认真落实四川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防治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的议案。她用数据和事实全面揭开了采煤沉陷区灾害的“面纱”。此份议案立即引起大会强烈反响,得到35名市人大代表的签名附议。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高度重视,全面分析了议案的由来、办理的可行性以及预期效果,审议认为:华蓥山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波及面广,受害群众较多,受害程度较重,关乎民生、关乎稳定、关乎党政形象,是全市工作大局,治理刻不容缓,立此议案很有必要。会议决定提交大会表决。议案表决时,400名市人大代表将手坚定有力地举过头顶,整齐划一。议案无可争议的获得通过,正式拉开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序幕……
在议案办理的前6个多月时间里,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相关专门委员会、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部分市、乡人大代表,深入现场,了解群众心愿,督促办理工作,推动了灾害治理的开展。转眼到了市政府向市人代会报告议案办理情况的时候,具体牵头负责办理议案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敬世波深知议案办理工作的曲折性、复杂性及长期性,他认为,在治理工作时间短,治理成效不明显的情况下,议案应由市政府继续办理,市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直至有实质进展为止。于是,他向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主任会议提出暂缓向市人代会报告议案办理情况的建议。建议得到采纳,议案转入2009年继续办理。
采煤区受灾群众获此消息后,纷纷来信来电,要求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加大督办力度,让受灾群众早日摆脱困境。顺应群众新的期待,市人大常委决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情况报告,并列入年度监督议题,继续加强跟踪监督。2010年4月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敬世波带领相关人员第三次深入采煤沉陷区治理现场调研。
2010年4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情况的报告。审议空前激烈。
巨大数额的治理资金从何而来?搬迁灾民何处安置?治理工作谈何容易?对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中的困难,推进的难度,常委会组成人员心里十分明白,对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充分肯定。
“采煤沉陷区的问题不仅仅是认识上的问题,而是对人民群众感情的问题。”
“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让群众失去生存的基础。”
“个别企业存在模糊认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漠视或逃避社会责任,应该严惩!”
常委会组成人员带着对受灾群众深厚的感情,痛斥不交足甚至不缴纳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谴责一些地方干部在治理工作中行动迟缓。
如何有效治理灾害,还人民群众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常委会组成人员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
“编制治理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治理,确保治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
“充实力量,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打捆使用项目资金,实施财政资金倾斜,应收尽收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破除资金瓶颈。”
“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支持,争取受灾群众理解,实现治理与自救相结合,政府与社会互动治理的良好局面。”
会后,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迅速归纳整理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经常委会组成人员表决形成审议意见,交由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并要求最迟不超过6个月内报告研究处理情况。
政府回应:“市长工程”解民之“痛”
在听取和审议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专项工作报告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向市长侯晓春通报了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及测评情况,要求市政府高度重视,增添措施,加大力度,切实抓好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
4月29日,也就是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后的第二天,按公文程序运转的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尚未送达市政府,市长侯晓春就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华蓥山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意见如此重视,行动如此迅速,令人感慨!
会议听取了广安区、华蓥市、邻水县政府及相关市级部门关于华蓥山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情况的汇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财、物的刚性措施:
——市长侯晓春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并新增2名市级领导为领导小组副组长,新增3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资金保障组和治理工作组,以“空前强大”的领导力量投入治理工作之中。
——力争把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挤入中、省“十一五”规划末班车,作为续建工程列入中、省“十二五”规划,争取中、省项目资金支持1亿元以上,着力改善华蓥山采煤沉陷区生产生活条件。2010年市本级追加1000万元预算,专项用于华蓥山采煤沉陷区灾害治理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征收跨区市县煤矿企业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各区市县负责收取本辖区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各区市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年至少组织2次以上专题研究,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治理责任,确保治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其实,早在这次市长办公会议之前,市、县、乡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对于群众的疾苦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做了不少艰苦细致的工作。
2007年,华蓥市投入300万元,启动了华蓥山宝鼎景区黄龙寺区域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精神,代政府起草了贯彻实施意见;2008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第四次亲赴广安区桂兴镇采煤沉陷区调研;2009年,广安区投入238万元,解决桂兴镇5800户受灾群众饮水困难;2009年10月20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庭继岗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广安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侯晓春市长主持召开专题办公会议两个月后,我们了解到各区市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
广安区落实人员,加强对灾害区域监测,同时为缺水严重的桂兴村新建9公理供水管道,投入20万元为该村进行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华蓥市市长欧太元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全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在已投入3000余万元完成城市治理后,红岩乡红岩村、双河街道双桥村异地搬迁选址工作抓紧进行;
邻水县在加大甘坝乡治理同时,四海乡向上争取390万元,治理工作正在进行招投标,城北镇罗解村投资1100万元就地搬迁重建计划通过审批……
人民利益大于天。正如市长侯晓春所说:“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各级政府必须纳入议事日程认真解决,努力把采煤沉陷区建成生态自然区、新农村新农房建设基地、农业产业化现代基地,让采煤沉陷区群众住得踏实,让人民群众满意。”
我们相信:在各级党政和人大的共同努力下,采煤沉陷区受灾群众彻底摆脱灾害影响恢复正常走向美好的日子不再遥远,他们的笑声会更加清脆地回荡在华蓥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