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审计报告我们听起来最轻松,审计的众多单位基本都没有发生财经违纪行为,我们的心情都要舒畅得多……”作为审计专家,泸州市纳溪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袁国祥在8月30日举行的第26次常委会会议上这样的发言,引来与会者舒心的微笑。的确,在历次审议审计报告的常委会上,听到的往往是私设小金库、乱收费、乱报销、乱发奖金……而今年的审计报告中,常委会委员们看到的是对10多个部门的审计后得出的零违纪结论。零违纪,折射出本届区人大常委会4年来坚持不懈的足迹,回荡着审计监督四部曲的华丽乐章。
一部曲 审计监督逗硬
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滞留财经预算收入、部门私设小金库、截留政府财政部门拨付基层医疗单位预算资金用作局机关经费、将预算内资金转为预算外资金、自制发票、报销单乱报账、挤占挪用专项经费……这是2006年至2007年度的审计报告中反映出来的真实情况,这些重大违规行为暴露出来,令人心惊肉跳。纳溪区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冠松在常委会会上强调,审计机关要将审计报告原汁原味地报告给人大常委会;查出问题不要紧,如果不正视现实,不正视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对严重违纪的行为要报告纪委进行查处,如果有涉及腐败的问题,就必须移交司法机关严肃处理。在区委和区人大的支持下,区审计局调整审计思路和策略,加大审计范围和力度,只要是列入当年审计计划的单位,都严格逗硬,严格出审计处理意见。
在以后几年的审计中,包括区财政局、水利局等要害部门在内的众多部门都先后领教了审计监督的严厉。区财政局“设立帐外专户、资金未及时缴入国库、各股室自行设立账户”,区水利局“乱发通讯费、虚报项目工作经费”等一一曝光,被责令立即整改并保证不得再犯。这些强硬的审计措施赢来了区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肯定和赞许。在区人大常委会的建议下,区政府还专门选配了2名审计专业人才加强力量,从今年起大胆试验年薪制引进高素质的审计师。
二部曲 深刻分析根源
通过几年来的调查和听取审计报告,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们都发现一些反常现象:一些去年反映出来的违纪违规行在同一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又重复发生;在工程项目审计中普遍存在虚套、高套工程款,修改工程项目,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等等。区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入分析调查发现,个别领导干部甚至是主要领导在财务上不公开、未接受群众监督、操作不规范,导致财务管理不规范,而在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合同管理和项目监督不到位的情况。
及时分析出问题的根源后,区人大常委会适时给政府开出“良方”:加大对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财经法纪教育,做好和组织部门的联系,加大对审计结果的应用,将审计监督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任用范围,有责任的不得提拨任用,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责任。同时区人大常委会建议区委组织部门实施对领导任期中、届满时和离任时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财经监督。这条审议意见的效果非常明显,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大幅度减少,金额也大幅度降低。
“要加强对项目预算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具体管理人员要熟悉建设项目,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不能由着施工方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三部曲 建章立制治本
仅仅查出问题不是目标,杜绝问题的产生才是最终目的。
在纳溪区2009年的审计活动中,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建议50条,被审计单位采纳50条。几年来审计监督意见促进区政府和相关单位建章立制17个,并实现了农村沼气专项资金审计和职业培训资金审计结果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至此,纳溪区审计局创造了一个不平凡的记录,连续5年获得全市审计工作考核第一名。5个“第一”是审计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最好肯定,也是纳溪区推行强力审计监督的缩影。
为了及时巩固审计监督的成果,区人大常委会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建立现代财经管理制度,按照制度规定的程序执行财经事务管理。近四年来,区镇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区人大常委会的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泸州市纳溪区审计决定和建议意见执行于整改落实情况跟踪检查办法》、《泸州市纳溪区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与政府采购项目投资预算审计监督实施方案》、《泸州市纳溪区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泸州市纳溪区财政局国家资金管理办法》等17个制度。通过加强学习宣传,极大地规范了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有效地杜绝了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
四部曲 创新审计机制
在最近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区人大常委会又为审计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议提出审计工作要制度化、常态化,扩大审计的范围和对象,力争全区所有的预算单位在一届内至少进行一次审计;继续加强国家投资项目建设的审计,全程参与对重大项目、事项的审计,尽力为国家节省资金,让政府投资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要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处理监督,真实报告整改情况;要加强审计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增加编制,切实增强审计力量。
“审计零违纪不是重点,而是新的起点。”纳溪区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伟在总结审议意见时强调。“我们要站在这个更高的起点上,大胆创新审计机制,紧跟形势的要求和需要,加大审计力度,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