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基层人大 >

充分发挥地方人大职能作用 积极服务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时间:2010-10-14 来源:民主法制建设 作者:王东洲
  

  成都在历时7年城乡一体化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于去年底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凝聚全市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为之做出长期不懈努力。今年以来,结合深入学习贯彻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的部署要求,我多次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走访乡村社区,考察生产企业,举行座谈交流。通过调研,对顺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积极探索发挥地方人大职能作用的方式和途径,认识更加深刻,体会更加深切。

  以支持发展的理念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参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引领人民创造幸福和谐美好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在履职思路上,我们坚持以支持发展的理念依法行使职权,紧贴成都试验区建设、灾后恢复重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等中心工作和重大实践,找准人大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履职重点上,我们主动对接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六个一体化”改革试验、“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十大类民生工程”、农村改革发展“四大基础工程”和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等重要部署,对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逐项细化,将45项具体任务全部分解落实到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各办事工作机构。在履职方式上,我们建立完善统筹协调运行机制,与区(市)县人大上下联动开展工作,增强整体合力,促进人大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人大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人大工作转化为发展动力。
  比如,在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工作中,我们除了依法履职、加强相关立法、监督工作外,还按照市委统一安排,由主任会议组成人员带队,多次深入联系的6个重灾乡镇和16个扶贫村实地走访和调研督查,与区(市)县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一起协调解决了整修道路、修建水库、水渠、提灌站和茶叶、花卉、果木、蔬菜种植的20多个实际问题,先后帮助落实了20多项增收项目、1000多万元帮扶资金,提供了40多条科技服务信息,积极促进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创建活动,为实现把定点帮扶乡村建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目标、打造成为现代田园城市的持久亮点建言献策,提供支持,收到好的效果,也受到联系乡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以服务大局的思路推进民主法治,积极服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服务大局是人大工作的政治使命和基本职能。根据全域成都新一轮科学发展对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地方立法方面,我们注重与事关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相结合,统筹实施19项立法调研项目,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的立法运行机制,提高法规草案起草、修改、审议质量,制定修订成都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法律援助条例和消防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废止成都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增强地方立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在法规实施方面,我们注重利用多种信息平台和传播载体,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在成都电视台“关注”栏目播出70期,推动成都市旅游业促进条例、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城乡规划条例、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贯彻执行,促进创建全国法治城市决议的深入实施和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推进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在监督工作方面,我们注重把市委重大决策、“一府两院”着力推进、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人大职权范围内的重要事项作为监督重点,全面贯彻实施《监督法》和《四川省<监督法>实施办法》,依法开展监督工作。常委会部署开展了24项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项目,听取和审议了“一府两院”46个工作报告和专项报告,坚持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有45名公民旁听了常委会会议,畅通群众表达意愿、实现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并对涉侨事务、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企业自主创新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15次专项监督和执法检查,对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涉侨社区及企业和市法院“两权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视察,对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专项监督和跟踪监督,及时向政府部门通报专项监督、专题视察、执法检查意见,推动改进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健全完善人大信访受理和督办制度,接待群众来访4095人次,受理群众来信2394件,与“一府两院”加强协调,促进妥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合理诉求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比如,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当前城市发展遭遇的普遍难题。去年我们从群众的呼声中、从代表的建议中、从实地调查中看到改善城乡环境,创建生态城市,水污染防治的问题更为突出,水环境综合治理更为迫切,决定把监督治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部署开展了历时一年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联合监督检查工作,聚合了19个区(市)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力量,邀请了3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对涉及全市饮用水源安全、污水处理厂(站)运行情况、中小河道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500多个治理项目,进行分解,细化流程,分片督查。今年我们又继续实施了这项监督工作,并邀请省人大有关专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一起检查,多方联动,统筹推进,把依法监督治水、治污、治脏、植绿“三治一植”的检查行动进行到底。通过持续努力,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的治理成效和环保成果,也赢得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以凝心聚力的举措发挥代表作用,积极投身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赖于代表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代表闭会期间活动,我们把组织开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作为重点内容,与“我为成都发展献一策”活动相结合,通过统筹抓好议政建言、视察促进、检查监督、调研献策、服务民生、参与贡献“六项行动”,促进广大代表积极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献智出力。对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我们通过发公开信、寄通知函、开办网上专栏等方式吸引代表参加;利用考察视察、调研座谈、执法检查和发放资料等途径保障代表知情权;改进和完善市人大代表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代表意见办理系统、手机短信平台,在硬件、软件上整合载体方便代表沟通交流;完善代表培训和学习交流制度,提高代表履职能力。今年4月、7月与市委党校联合举办了两期市人大代表培训班,全年计划举办3期。对办理代表意见建议,我们建立了主任会议组成人员牵头督办、各专门委员会分类督办、人代工委统筹督办三个层次工作机制,落实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办理责任制度,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衡量办理质量的重要标准,督促各承办单位在提高“办成率”上下功夫。主任、副主任牵头召开了7次专题协调会,认真听取了16个市级部门办理代表建议具体情况,促进政府部门与代表之间沟通,推动解决代表关注的突出问题。
  比如,我们在开展人大代表“献一策”活动中,探索总结并推广了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献一策”;结合调研、选准专题“献一策”;研讨交流、科学论证“献一策”;走访选民、聚集民智“献一策”;一事一议、对症下药“献一策”;学习取经、借脑引智“献一策”;组织活动、群策群力“献一策”等实践经验,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和收效。《中国人大》杂志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截止目前,我市人大代表针对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融资、工业和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政策落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社区养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和促进成都经济区发展、支持成都试验区区划调整、建立耕地保护基金、设立成都综合保税区等方面问题,提出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916件,形成专项报告和情况反映40多份,其中有50多件分别由全国人大、省人大转交国务院有关部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办理,市委、市政府领导作出批示的24件代表建议也进入办理程序,被政府部门列入计划并积极推进。

  人大工作者履行职责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大职能作用的发挥。我们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今年以来根据工作需要,先后举办了3期专题报告会和法制讲座,坚持主任会议会前集体学法4次,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赴绵阳、广元、宜宾、自贡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交流经验。建立健全常委会会议评估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形成“一主动、三提前”的基本做法,对常委会审议的议题,会前主动分析把握议题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实现目标,提前调查研究、提前与“一府两院”沟通、提前形成调研报告和审议参考意见,提高了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
  比如,我们对市政府城市管理工作、林业和园林管理工作情况,依法进行专项工作评议,从部署实施以来,调研时间之长、接触人员之多、了解情况之细、听取意见之广,都是以往少有的。各评议小组先后用了20多天时间,深入到与其工作联系紧密的23个相关单位、14个区(市)县了解情况,通过实地考察、个别访谈、随机抽查、座谈交流、查阅资料和接待来访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做了大量调查工作,收集整理了各类意见、建议30多条。在此基础上,评议小组将集体讨论研究,形成有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以确保此次专项工作评议的真实性和针对性。我们计划安排在9月份举行的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进行评议测评。
  实践中我们也看到,我市人大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有待探索的地方和改进的不足。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这次学习会精神,借鉴兄弟市州的有益经验,以发挥权力机关、代表机关、工作机关作用为抓手,不断增强地方立法、人大监督、代表工作和自身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履职实效,为带头推进“两个加快”,开创成都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