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基层人大 >

武胜人大与嘉陵江绿化的“8年之约”

时间:2011-04-13 来源:未知 作者:蒋平 舒祖辉 李升天
  

  柳絮拂面采撷着缱绻烟云,两江碧绿映衬着青松柏绿,循江望去,尽是满眼绿意,这如诗的美景让人大代表们不禁驻足流连……
  “要在武胜县境内嘉陵江两岸一定范围内营建生态公益林为主的两条森林绿化带,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八年达标建成,以形成117公里顺江而下的‘绿色长龙’。”自2002年7月25日武胜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县境内嘉陵江沿岸林业生态建设的决议》起,武胜县嘉陵江两岸生态绿化工程建设已全面实施8年之久。为查看成效,武胜县人大常委会近日组成两个调研组,分别深入到沿江各乡镇、码头,对县境内嘉陵江沿岸林业生态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视察组认为,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相关部门、乡镇按照大力开展长防林建设、退耕还林、水系绿化,“江绿工程”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投入力度不够,沿岸绿化建设面广、量大,需要的种苗多,各级财政没有安排专门的水系绿化经费;二是群众认识不够,全县农业人口密度很大,土地种植率高,森林绿化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林与粮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三是管护措施不完善,一些地方重植树轻管护,保存率不高,成活率不高,即使已成林的林地,由于管护不到位,受病虫害的影响,造成生长缓慢甚至枯死;四是缺乏统一科学规划,没能全面、系统、科学的考虑造林的功能,造成对树种的选择不当,未能综合体现林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视察组指出,县境内嘉陵江沿岸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是一项利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各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着力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坚持适地、适树、适品种、适种源、适措施,优化林种树种结构;要加大生态林业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营造生态林业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强化组织保障体系和管护网络体系,落实管护责任;要积极探索引导林农发展新的替代产业,减轻林农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