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1年中央1号文件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表述引人深思。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2011年中央1号文件将水利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让人振奋。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对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这是一场及时雨”,有人感慨。近年来,特别是去年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一再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遂宁的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如何?农村安全饮水有无保障?如何抓住中央1号文件实施的难得机遇实现水利事业新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今年3月初,遂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5个调查组,分别由主任会议成员带队,深入5个县区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进田间、访农家、问群众,对全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了充分了解。3月29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44次会议进行了专题审议。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组成人员一致认为,成绩鼓舞人心,但问题也令人担忧,建好、管好水利基础设施非常紧迫。
“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表示满意”
一系列详实的数据雄辩地证明了近年来水利建设的喜人成绩。正如遂宁市副市长刘兵在报告中所说,“十一五”期间,全市实现新增有效灌面17.45万亩,节水灌面18.01万亩,实现新增蓄引提水能力8000万立方米。共争取水利资金10.4亿元,是十五的2.74倍,水利投入完成34.93亿元,比十五增长62%。仅2010年就争取各类水利资金3.5亿元,是2005年的4倍。在省政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
数据的背后是市政府和水务部门一直以来的不懈努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武引二期蓬船灌区工程和毗河供水工程取得了上马的决定性胜利”,常委会副主任陈长明在审议发言中说。
的确,近年来遂宁市一直在向省政府和国家水利部争取这两大工程尽快开工建设。如今,多年的期盼终于即将变为现实。武引规划书已于2010年通过水利部审查,“十二五”期间可望开工建设,毗河供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已于2010年10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将于今年正式开工建设!同时,中型水库黑龙凼复建工程,已进入渠系配套建设阶段,灌溉效益初步发挥,改善了库区农业灌溉用水,解决了5万人、7.5万头牲畜的季节缺水问题。“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的建成将大大缓解我市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要有再造一个都江堰那样的信心和决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力争早见成效”,审议中,组成人员反复强调。
农村饮水安全一直是个突出问题。而调查组在蓬溪了解到,该县通过建设龙洞、蓬南等乡镇集中供水站,解决了15个乡镇14.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这种以建设大型集中供水站为主导,规模化解决群众饮水问题的工作经验得到省水利厅的肯定并向全省推广。中央电视台对这一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五年来全市共争取到农村安全饮水国家投资20850万元,解决了农村60.8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杨胜芳在审议中形象地说,“我们可以几天不吃肉,但不能几天不喝水。因此,解决好农民安全饮水问题就是实实在在的关注民生,维护民利”。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不容回避”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令人满意,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组成人员根据调研和平时掌握的情况,列数字,举例子,坦陈问题。从主观上讲,水利基础设施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枢纽轻配套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小型水利工程无人维护、管理。从客观上讲,遂宁属川中径流低值区,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仅360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7,多年位居全省倒数第一。同时全市无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现有水利工程病害老化严重,渠系配套率低,电灌站建管滞后,农民用水成本高,导致无水可用、有水无法用、有水不敢用的情况同时存在。安居区玉峰镇有的农民反映,因缺水已连续多年未栽水稻。
电力提灌站是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之一。但如今其功能已无法完全充分发挥。调查组在大英县郪江沿岸作了典型调查。发现该沿岸共有70处提灌站装机容量5617千瓦,其中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有31处装机容量4488千瓦,占装机容量79.9%,2000年以后建设的仅有2处67千瓦,只占装机容量的1.2%。目前能正常使用的仅有3处380千瓦。其他县区的情况也大同小异。“一遇到干旱,农民就是守着水也用不上”,邹谋久委员说。
“有的县水务部门连续10年没进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水利专业人才不足,年龄结构老化,严重影响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常委会副主任邓学建认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放松。据了解,由于多方面原因,水利技术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的情况有一定的普遍性。就全市水务系统而言,600多名在编干部职工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26%,高级职称的约占10%,而且水文、地质、供排水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找准了症结,如何处方?组成人员纷纷支招。
杨胜芳认为,要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抓住中央1号文件实施的有利契机,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深入持久地抓下去。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潮,在搞好大型外引水源工程,推进射洪上游水库、大英祥凤寨水库等重点水库前期工作的同时,抓好小型蓄水工程的新建、整治。特别要做好五小水利工程的清淤、改造、维修、加固等工作。“通过清淤增加1方水容量的成本比新建1方水容量的工程成本低得多”,刘学成委员作了一个简单的对比。
对于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问题,陈长明认为,在继续积极争取中省投入的同时,市县区财政支农资金要向农村水利建设倾斜,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确保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并建立水利建设基金。要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等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探索农村用水管水的群众参与机制。此外,要切实加强水利队伍建设,解决好基层水利职工教育培训、人才培养等问题。
“要科学制定水利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未雨绸缪,把市城区备用饮用水源纳入规划,同时枢纽工程建设和渠系配套一并规划,同步建设,确保水利工程整体效益充分发挥,让农民群众充分受益”,常委会副主任何国泽在发言中特地强调要注重科学规划。
针对农村安全饮水工作任务仍然很艰巨的问题,唐廷木委员建议,切实抓好旱山村、缺水村人畜饮水、安全饮水工程,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垃圾分类处理力度,取缔肥水养鱼,控制网箱养鱼,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由于会前做足了调查研究的功课,组成人员审议发言都有理有据,说得中肯到位,列席会议的同志也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不知不觉时间已过中午12点,审议发言不得不告一段落。“今天,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议各区县人大常委会也将其列入今年常委会审议的内容。通过市区县人大常委会联动,形成监督合力,推动市委1号文件全面贯彻落实”,对主持人的提议,与会人员报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