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至10日,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李长江又一次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挂包帮”联系村——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化林村,调研彝家新寨建设情况。站在刚刚建成通车的长滩河桥上,仰望着两边陡峭的悬崖边新开出的通村公路,李长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帮扶化林村1年多,总算完成了一件大事。
2010年开展帮扶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情倾化林村发展,谋思路,添举措,求实效,与彝区群众结下深厚友谊。
理清思路,规划先行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把帮助彝区脱贫致富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常委会领导多次深入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化林村,扎实开展帮扶调研,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早在2010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就制订了帮扶化林村三年工作规划,帮扶工作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依靠市、县两级相关单位大力支持,努力实现“扶贫解困明显推进,灾后重建明显加快,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的目标。今年,重点帮扶通村公路和长滩河桥建设,加快灾后重建和农房改造,发展好农村种养殖业。
建强基础,破解“出行难”
彝区脱贫致富,交通是当务之急。化林村地处边远,交通十分不便,最大“瓶颈”就是大堡镇通往化林村的长滩河桥。经测算,修建长滩河桥共需资金106.4万元。李长江等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多方努力,分别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协调建桥资金79万元和100吨水泥,保障了工程加快建设。2010年12月,长滩河大桥顺利建成通车,使闭塞的化林村与外界连通,广大彝族群众欢天喜地,再也不用为出行发愁了。
1年多来,市人大常委会从市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协调帮扶资金133.6万元,帮助化林村改善交通条件,完成农房改造64户,扶贫解困明显推进。
培育产业,促长效增收
产业是彝区增收的根本支撑。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广泛听取镇、村干部建议和彝族群众意愿,选定特色产业培育方向。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为36户彝族贫困户送去价值3.6万元的18头能繁母猪和36头育肥猪;市人大常委会领导2010年协调资金7万元,购买良种玉米和良种水稻种子,村民当年种植杂交玉米良种1200亩、水稻良种600亩。据统计,在遭受洪水灾害情况下,化林村良种玉米每亩单产仍然达到760斤,亩增产150斤;水稻良种单产1030斤,每亩增产143斤。村民人均增收145元。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又协调资金8万元,专项用于化林村水稻和玉米良种补贴。
为壮大产业基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下一步拟帮助化林村建100亩核桃林示范片、500亩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400亩脱毒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示范片,扶持发展生态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