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一项增强区域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一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幸福工程”。日前,记者走访了成都市部分县市,记录下一组组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扮靓“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生动镜头。
彭州:“小”居民有“大”幸福
行走在彭州龙门山脉地震灾区,这里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一座座灾后重建的崭新村落散布在青山田园之间,沿路不时看到有群众自觉维护房前屋后环境卫生。
在新兴镇临近场镇一垃圾回收点,村民饶大爷正在及时收集垃圾,老人乐呵呵地说,一天要来收两次。该镇阳平社区在灾后重建中,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统规自建点——寿阳泉新院落,全村数十户村民居住在一片新居中。走近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着实令人感叹:一个个典型的川西风格的院落里,有篱笆、壁画、装饰一新的屏风与房屋;院落外,果皮箱、垃圾桶“点缀”路边,村民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汇相融。据介绍,在寿阳泉村,每隔一段距离,社区就设置了一个垃圾篓,还有垃圾清运车,专人负责维持卫生。村民陈定兰还请来亲朋好友为自己房前一块地清理杂草,她说:“政府到处都在清理收拾,又是涂墙又是清理垃圾,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自己的院子也要负责保持美观,清理杂草后家园就更漂亮。”
在军乐镇银定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目前发生了很大变化:食品袋、水果皮、烟头等生活垃圾基本都扔进垃圾桶,新区配备的几名清洁工分工协作,将小区打扫得干干净净。镇党委书记付敏向记者介绍,银定新区采用党组织领导、政府引导、群众自治的方式破解了农村新型社区组织建设难、经费保障难,人难管、事难理等问题,实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建成了基层组织健全、社区环境优美、社会秩序井然的农村新型社区,有力推进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社区居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如今,我们灾区的‘小’居民也能得到‘大’幸福!”
彭州市副市长黄龙蓉告诉我们,三年来,彭州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列为市政府重要目标任务,纳入年度重要目标考核,彭州市委、市政府目督办、纪委(监察局)与治理办不断强化目标考核,每月进行一次考评及通报。同时,制定了《关于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效能监察的工作方案》,对实施效能监察的程序、办法、措施等予以了明确,严格进行督查和问责。
灾后重建,让彭州市经济社会重新焕发活力;环境治理,让彭州面貌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都江堰:新家园里新生活
走进都江堰向峨乡莲月新村,一块“文明居民十不准”的标牌引人注目,新村整洁有序。保洁员一边清理杂草,一边打扫地面,时不时捡起地上偶尔出现的烟头。而在都江堰向峨乡鹿池社区,一栋栋黄褐相间、红白相间的小屋在浓浓绿意中透着生机,不时可见绿化带里诸如“小区是我家,共同爱护她”的温馨提示。
从残垣断壁到精致小巧的新楼新房,从破损不堪的小路到如今白加黑的沥青新路,青山绿水间,眼前的新变化,令前来参观学习的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青年团员们感慨万千。据了解,在灾区农村,通过入户宣传、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志愿者的基层活动等形式,一场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而村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另一种生活氛围的魅力,开始主动与“新风尚”接轨。
占地21.9亩的鹿池社区通过村民的自治管理,不仅环境优美,管理有序,老百姓的面貌也焕然一新。“社区美,社区靓,大家维护好形象;花园里,道路上,不乱停、不乱放……”美妙的歌声从鹿池社区传出,唱出新生活,唱出了村民的由衷之情。
如今,整洁有序的村落、谦和有礼的村民,已经成为都江堰又一道美丽的风景。
青白江:森林长在城市中
2004年,一起“沱江特大污染”案震惊全国,“青白江”这个地名随之进入众人视线。如今走进青白江,曾经灰暗的街道已变得干干净净,路边混乱的小摊贩不见了,城区内处处是大树和美丽的小游园,鲜花和绿草浓浓点缀,仿佛一幅浓墨重彩的写真油画。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绵延10公里,宽30—60米的城市绿带,仿若一条绿色绸缎,将青白江轻轻环抱,水杉林、海棠园、竹海……一个个森林景观,像翡翠一样镶嵌在这条城市绿廊之上,让青白江浸染着绿的“底色”。
森林环绕城市,城市拥抱森林,摘掉了“污染帽”, 曾经的工业小城变成了充满现代和生活气息的城市,一个生态怡人的绿色青白江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
接受采访的干部群众告诉记者,这是区委、区政府生态立区战略决策推进的结果,更是区里以生态建设治理城乡环境的结果,该区通过打造生态屏障、景观道路、节点工程、“透绿工程”、“城市绿肾”这“五大工程”,使“森林长在城市里,城市建在森林中”的新型生态城市形态初步显现。
2010年3月15日,青白江区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工程项目荣获“2009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全国34个获奖项目中四川省唯一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