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你看,如今的江水多清、多蓝,江岸的树木、花草多绿、多茂,真好看!” “妈妈,你听,这清脆的鸟鸣多婉转、多悠扬,这江清了、树茂了,鸟儿都来这安家了,真舒适!” 徜徉在县城嘉陵江边,老人们的窃窃私语,孩子们的稚嫩呼唤,无不表诉着人们对县境内嘉陵江优美环境的赞许,无不表达出人们对县境内嘉陵江水环境保护的肯定。然而,在八年前,人们所临、所见的嘉陵江并非这样……
母亲河的“呻吟”,促成决议出台
“千里嘉陵武胜最长,武胜嘉陵逶迤浩淼。”嘉陵江挟秦陇风雨一路奔腾,历九曲回肠入长江,流经武胜县境117公里。千百年来嘉陵江赋予了这方热土以灵气,催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武胜人,乡音浓浓、稻香悠悠的武胜烙印同样令嘉陵母亲河为之眷恋,死死缠绕。那时,江域两岸水质清澈、林木繁茂、山清水秀、郁郁葱葱,漫步嘉陵之滨,尚能尽享那“鸟落空林、轻舟古渡”的美好胜景。但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人为采伐和破坏的屡禁不止,使得沿江植被日益稀疏,水土流失逐年加重,生态环境岌岌可危,承载武胜儿女无限骄傲的母亲河在默默抽泣。人民群众要求整治的呼声分外强烈,一件件关于嘉陵江水污染的报告,一封封急呼整治嘉陵江水的群众信函不断摆在了武胜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的案头。嘉陵江水环境污染严重,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人大必须行动起来! 2002年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县人大代表和环保、水利、农业等方面的专家共20余人,历时近4个月,深入到沿江10多个乡镇、40余个村社、300多户群众家里开展调研,较全面、真实、准确地摸清了嘉陵江沿岸环保与生态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 ——嘉陵江干流废水入河总量约为687万吨,年排CODcr(化学需氧量)约1310吨,氨氮约316吨,全县规模养猪场全年产猪粪5万余吨,排放污水约60万吨; ——植被悉数破坏,江岸土壤流失,江水每年淘走沿岸沙石10万余方,并以每年10%的速度急速增长; ——生活废水直排入江,沿口码头有近100米的水域已水质富营养化,江河鱼虾日益减少,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间接损失上百万元; …… 一组组数据令参与调研人员扼腕叹息。 2002年7月25日,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县境内嘉陵江沿岸林业生态建设的决议》(简称“江绿工程”决议)。决议提出在县境内117公里嘉陵江两岸营建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两条森林绿化带,形成顺江而下的“绿色长龙”、名符其实的“百里绿色画廊”。要求科学规划、分布实施、落实责任、政策保障、充分发动、强化管理,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八年达标建成。至此,拉开了武胜县人大常委会监督保护嘉陵江水环境的序幕。为使“江绿工程”决议更好更快落实,2003年至2004年,县十四届人大三、四次会议又相继作出《加强桐电库区水质保护,确保县城及库区周边群众饮用水安全》和《对桐电库区沿岸城镇人畜粪便实行沼气化处理后排放》议案,要求县人民政府对沿江乡镇发展的种养殖业、餐饮娱乐业废水残渣排放进行规范。上述决议和议案的作出为嘉陵江水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不负责任使命,坚持八年监督
嘉陵江水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利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其意义深远,情况复杂,非一蹴而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2002年“江绿工程”实施以来,县人大常委会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漫漫监督历程。从2002年至今,县人大常委会每年都围绕嘉陵江水环境保护工作,有序组织县人大代表对沿江乡镇污染防治与治理、责任单位绿化任务完成、责任区的保护、管护机制建立和运行、两岸林业栽植树种及林木断档等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及视察,通过印发调研报告、视察通报,督促政府把《嘉陵江武胜段水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量化到部门和各个排污单位,加强督查督办;督促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乡镇,定责分区,承块包片,建立落实义务植树五包责任制,利用节假日和固定时间植树造林;督促县政府将嘉陵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武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坚持不懈实施。同时,县人大常委会围绕《水污染防治法》进行2次执法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达40余条。常委会专题听取县政府“江绿工程”实施情况报告5次,提出审议意见23条。召开主任会议3次,专题听取嘉陵江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提出主任会议意见3件。这些执法检查意见、审议意见、主任会议意见,促进了“江绿工程”建设有效开展。2011年是“江绿工程”验收之年,为检查嘉陵江水环境治理实效,县人大常委会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组织力量对“江绿工程”决议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并于5月27日召开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县人民政府落实“江绿工程”决议情况进行了审议。会议认为,“江绿工程”实施八年来,县人民政府在实施发动、资金筹集、植树造林、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达到了决议要求。会议要求,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沿江各乡镇应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继续实施好“江绿工程”;全面实施发展规划,推进“江绿工程”纵深发展;进一步完善各项机制,巩固“江绿工程”建设成果;多方筹集投入资金,落实“江绿工程” 经费,确保“江绿工程“全面达标。
政府倾力实施,还民一江碧水
县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沿江各乡镇按照“江绿工程”决议提出的“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八年达标建成”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印发武胜县嘉陵江沿岸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编制了《嘉陵江武胜段绿化规划设计》和《关于加快建设森林武胜的意见》等文件,对“江绿工程”建设进行了科学定位、功能区划分和安排部署。八年来,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共投入“江绿工程”建设资金达817.468万元(其中退耕还林工程130.2万元、天保工程128万元、单位个人捐资认绿109.268万元、业主投入330万元,其它涉农项目资金120万元),确保了“江绿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八年来,沿江两岸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已实施绿化面积160339亩,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23.4%上升到目前的33.6%,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两岸第一层山脊内绿化率达到95%,绿化率覆盖率提高22个百分点,沿江117公里两条森林绿化带已成雏形。八年来,江水治理成效显著。县政府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一期日处理废水2万吨的武胜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目前日处理生活污水已达1.7万吨;华润蓝剑(广安)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投资800余万元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日处理废水废气2200余吨;县人民医院投资40万元建成污水治理工程并投入使用;县中医院投资30万元采用国内最先进的JW无动力三级污水净化装置,日处理医疗废水300吨;万千饲料公司投资174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并投入使用;沿江乡镇共改建公厕42座,新建垃圾转运站15处,关闭沿江畜禽养殖场23个,这些净化装置的实施和改进措施的落实大大降低了县城及沿江乡镇生活废水对嘉陵江水体的污染。 武胜——四川东部的一块沃土,因为有了这灵韵的嘉陵江水而熠熠生辉,武胜人大常委会用八年时间守住了这江绿水,更守住了武胜儿女的希望。“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今徜徉在风光旖旎的武胜嘉陵江畔,林木苍翠百鸟啁啾,江清林绿柳飘如鸢,似醉了千年……
(作者系武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