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做大“菜园子”丰富“菜蓝子”——乐至县人大常委会强化蔬菜基地建设监督纪实
时间:2013-08-01 来源:乐至县人大常委会 作者:康平 王三贵

  “菜蓝子工程”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致富工程。近五年来,针对“菜蓝子”产品自给能力严重不足的状况,乐至县人大常委会把“菜蓝子工程”作为县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点,为了适应城镇居民对“菜蓝子产品”充足、鲜活、优质、营养、方便、无公害的消费要求,监督县政府及主管部门加强对“菜蓝子工程”的领导,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连续监督,确保了城镇蔬菜供应,使居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
  深入调查  不见“菜园子”
  2009年春节后,乐至城镇蔬菜供应矛盾凸显,处于历史以来最低谷。市民买菜难、买菜贵,甚至买不到菜。平时1元左右1斤的菜,竟能卖到4元左右1斤,平时稍贵的蔬菜几乎接近猪肉价。市民拎着菜蓝子在市场上转来转去,偶有一菜农挑一担菜来,还未走进市场,就一哄而上抢购。许多市民买不到本地菜,只好去买为数不多的几家菜商贩储存的外地菜,其价格比成都市还要高。一个县城的菜价竟然高于大都市,市民怨声载道。
  蔬菜是一种刚性需求的生活必需品,是人民群众每天不可或缺的特殊商品,同时也是市民衡量幸福指数最重要的两大指标之一。市民对“菜蓝子”的需求已远远超过了“米袋子”,“菜蓝子”承载着广大市民的强烈期待。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菜蓝子工程”,由常委会分管“三农”工作的副主任张禄春带领调研组深入到城周边农村调查。据实地查看和村、组干部介绍,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昔日的蔬菜基地已全部被城市新区取代,过去的菜农已成为城市居民。调查组人员走遍了东南西北门的城郊,没有见到成片的菜地,只看到一些零星的菜地。最大的一户菜地不超过一亩地,在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与城郊10多户零散蔬菜种植户进行了座谈,并认真听取了村、组干部及菜农意见、建议。同时深入到农贸市场,听取买菜市民、菜农、菜商贩的意见、建议,了解蔬菜流通情况。通过深入调查,造成蔬菜市场供需矛盾的根本问题一目了然。如何提高蔬菜自给率,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守住菜地红线,增加蔬菜产量已刻不容缓。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形成了书面调研报告印送县委、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及相关部门。
  初次审议  建起“菜园子”
  在彻底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为了尽快让市民从“菜蓝子”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县人大常委会迅速召开了有政府分管“三农”工作的副县长及主管部门、相关部门负责人列席的主任会议,听取了县政府及主管部门关于“菜蓝子工程”建设的情况汇报以及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关于蔬菜种植和供应情况的调研报告。在认真审议的基础上,县人大常委会要求县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把“菜蓝子工程”作为近期最迫切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制订出蔬菜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既要在城区周边划定并建设以保障市场有效供应为目标的蔬菜生产基地,又要在蔬菜优势乡镇加快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尽快形成常年稳定的城乡蔬菜供应基地,让蔬菜从菜园子直接装进百姓的菜蓝子;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整合相关的涉农项目,利用区位优势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大力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金,支持蔬菜育种攻关,良繁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改善蔬菜基地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千方百计提高蔬菜生产能力和自给能力;要稳定和引进蔬菜生产的科技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加强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推进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增强菜农参与市场竞争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努力提高蔬菜产量、质量,增加菜农收入;要加强蔬菜质量的检测和安全监管,配备专业人员和仪器、设备,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认定和环境保护,对基地蔬菜进行全覆盖监管,确保群众吃到放心、安全的蔬菜。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研究“菜蓝子工程”建设,既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体现,又是对政府工作的最大支持和推动。按照县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县政府迅速成立了乐至县蔬菜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三农”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财政、水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在县农业局设立了蔬菜生产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蔬菜生产规划、发展、技术培训、指导等工作,各蔬菜生产基地乡镇也建立了蔬菜生产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和技术队伍。在具体落实中,首先划定了蔬菜基地。围绕城镇蔬菜供应,在国道318、319线,乐黄路等交通干道布局建设城镇蔬菜供应基地,在佛星镇观音岩村、孔雀乡精忠庙村、东山镇踏水村、石湍镇毛家坟村、石佛镇红庙村、天池镇浸水湾村划定了近3000亩的蔬菜基地。并结合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同时开展了蔬菜基地沟、渠、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蔬菜基地生产条件。为提升蔬菜生产档次,增加生产品种,制定并落实了多项蔬菜生产扶持政策。其次,狠抓技术推广。采取送科技下乡等形式,举办各类蔬菜专业培训,培训技术骨干、营销大户和菜农11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0余份。大力推广大棚综合利用技术及冬季稻田蔬菜生产技术和新优设施,设备及其配套生产技术。主动与四川省农科院、种都、川椒种业等蔬菜研究部门和企业合作,引进适宜乐至种植的辣椒、黄瓜等新优品种20余个。第三,狠抓质量安全。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开展无公害栽培技术培训,推广蔬菜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依法查处使用剧毒农药等违法违规行为,坚持蔬菜质量抽检工作,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菜。
  在县政府及主管部门的严密组织和努力下,短短一两个月时间,蔬菜供应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辆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农用车开往县城市场,一挑挑鲜嫩蔬菜源源不断地挑进市场,群众吃菜难、吃菜贵的现象得到了缓解。据统计,当年城镇专业蔬菜村生产各类鲜菜近3万吨,市场自给率达50%以上,“春淡”、“伏缺”蔬菜供不应求状况已初步化解。
  二次审议  发展“菜园子”
  近几年,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保障市场供给的压力仍然较大。2011年5月,针对蔬菜种植分散,整体种植水平不高,大户经营能手不多,本地蔬菜少,供需矛盾时有发生等问题,县人大常委会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了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曾正伟副县长代表县政府所作的《关于蔬菜基地规划建设情况的报告》及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关于蔬菜基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与会组成人员纷纷发表审议意见,既肯定政府及主管部门两年来的工作成绩,也客观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会议形成了审议意见。要求县政府要认真实施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项目,重点抓好“万亩千亿元”蔬菜示范化建设,力争成为“全省绿色蔬菜生产大县”;要进一步加强城镇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确保城镇蔬菜供应;要按照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加速发展优质加工蔬菜种植;要狠抓蔬菜良繁体系建设,建立集中育苗场,智能温室育苗大棚,采取业主和大户经营,统一引种,集中育苗,成片发展的模式,保证核心示范基地的优质菜苗需求;要完善技术推广机构,广泛引进蔬菜专业人才,加强对县乡现有农技人员培训,形成一支熟悉蔬菜生产的技术队伍。
  县政府在办理落实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中,围绕乐至县“十二五规划”期间,以发展设施蔬菜为突破口,保障城乡居民鲜食蔬菜基本要求的总体发展目标,一是强化基地建设。将石湍、劳动、高寺、孔雀、天池等乡镇规划建设的绿色商品蔬菜供应基地由两年前的近3000亩扩大至5000亩,以确保城镇蔬菜供应。在中天、高寺、放生等乡镇建成以“红辣椒414”、“二荆条”、“干椒系列”等优良品种为主的优质辣椒生产基地8万亩,加其他乡镇辣椒分散基地面积,全县建成辣椒基地10万亩。在劳动、放生等乡镇实施“六改技术”,推行菜酱两用采收模式。在中天、高寺、童家等乡镇建成以“涪杂系列”,“全兴薄皮榨菜”等优良品种为主的优质榨菜生产基地1万亩,加其他乡镇分散榨菜基地,全县建成榨菜基地6万亩。在良安、石佛等乡镇建成以“鄂莲五号、新一号”等优良品种为主的优质莲藕基地3万亩,加其他乡镇分散莲藕基地,全县莲藕基地5万亩。二是加强服务指导。依托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项目,大力开展蔬菜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重点培训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加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不断提高蔬菜产业良种覆盖率。两年中,共开展蔬菜产业培训2600余人次,引进新品种30余个,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及展示20余场次,引导菜农错时播种,适当延长播种期,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均衡和拉长上市时间,大力发展早春及夏秋反季蔬菜,实现蔬菜错峰上市。鼓励有条件的种植大户、企业、业主、建设蔬菜气调(冷藏)库 ,延长蔬菜供应时间,实现蔬菜均衡供给。三是夯实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利用外资建设蔬菜基地。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完善道路、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成一批高产、稳产蔬菜基地,在石湍镇长埝村等村建成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500余亩,带动农民发展蔬菜生产 800余亩。引进了同益、恒丰等业主,成功打造了劳动镇七门村、旧居村现代农业基地,发展田园观光农业1000余亩,建成优质蔬菜基地500余亩。四是严格质量监管。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的同时,加大了对蔬菜产品的常规性抽查和专项检测,大力推广防虫网、杀虫灯、生物农药等蔬菜病虫害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县政府及主管部门按照县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狠抓落实,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11年全县各种蔬菜总产量达到18万吨,是2009年全县蔬菜基地建设初期的6倍多,在蔬菜质量监管上严把关口,保证了蔬菜的食用安全,共抽检送检各类蔬菜4批次,蔬菜农残合格率为98.1%。
  再次审议  做强“菜园子”
  通过两次监督和县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推进,乐至蔬菜基地建设已大见成效,市民买菜难,菜价贵等问题已不复存在,一年四季市场上都有新鲜蔬菜,县城每天蔬菜上市量达1.2万公斤,而且品种较多,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菜蓝子。
  为了进一步夯实基础,做大做强“菜园子”,促进蔬菜产业大发展和菜农增收,今年5月,县人大常委会再次对蔬菜产业发展工作开展了监督。5月10日,在黄廷跃主任的带领下,县人大常委会集中视察了劳动镇七门村、旧居村的蔬菜生产情况,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业主及菜农生产、管理、销售、收入等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现场视察结束后,听取了县农业局局长文国光受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汇报》,在审议中,与会人员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一致认为,通过五年的艰苦努力,乐至县蔬菜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有2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2012年,全县蔬菜产量达到42.3万吨,是2011年的两倍多,农民人均种菜收入达到1050元。蔬菜产业已由过去一家一户种菜卖菜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化种植,由过去依靠外地菜供给转变到本县供给,由过去零星分散经营转变到规模化经营,由本级财政零投入到本级财政逐步投入,开创了乐至蔬菜产业的崭新局面。但比起山东寿光县、四川彭州市等地的蔬菜产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品牌不响、规模不大、品种不优、市场不畅、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会议要求县政府及主管部门要从五个方面入手,做大做强乐至蔬菜产业。一抓规划。要借鉴省内外蔬菜产业大县的经验,按照“全省绿色蔬菜大县”的标准,认真制定好乐至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蔬菜产业规模化进程;二抓品牌。要根据乐至的实际和气候、地理等优势,培养乐至的蔬菜品牌;三抓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的种植 ,要从蔬菜生产的源头、流通、销售各个环节全方位监管,提高监测频率,对各种蔬菜的监督结果要在电视上每周公示一次;四抓规模经营。进一步抓好蔬菜良繁体系建设,确保蔬菜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要采取业主和大户经营,统一引种,集中育苗,成片发展的模式,保证核心试范基地优质菜苗需要;五抓加工增值。在蔬菜大发展的同时,要解决好农民卖菜难的问题,要鼓励引导业主及菜农将多余的蔬菜进行加工或储藏,使蔬菜产品发挥最大效益,确保农民增收。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县政府及主管部门立即着手组织实施。截止发稿时,县政府已制定出蔬菜产业新的发展规划,在县城周边乡镇按城镇人口0.04亩地标准规划建设,到2015年确保建成2万亩城镇蔬菜供应基地。对于县人大常委会视察提出的其他方面的要求,县政府及及主管部门正在积极落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