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监督助推新农村 同心共圆小康梦
时间:2013-11-04 来源:长宁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作者:杨华金

  长宁县人大常委会在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贯彻《中共长宁县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产业文明,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积极主动作为,依法履职,聚焦“三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凝聚法治力量。
  代表视察:关注新村促发展
  中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因此,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三农”问题、难点在农民增收。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组织县人大代表深入长宁、古河、梅白等乡镇,实地察看了城镇防洪堤建设、小粮仓惠农、金土地工程、特色柚子产业示范区、红色村农业观光园及和乐新村聚居点建设等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现场,全面客观地了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视察中推进工作,以促进县委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和全县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集中审议:尊重民意献良策
  在视察中,听取了县政府、乡镇和村的工作汇报。县人大代表一致认为,全县新农村建设,以“百里新村养生长廊”为载体,以发展农业新业态为突破,突出产城村一体、工农旅互动,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较为突出。但工作中的全域推进不够、融资渠道不畅、缺乏产业支撑、配套设施滞后等问题,不容忽视。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就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建设规划。要按照“产城村一体、工农旅互动”发展的要求,以“百里新村养生长廊”为载体,尊重群众意愿、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注重生态产业、特色产业、工农旅互动发展和市场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效解决钱从那里来?人往那里去?合理规划农民居住区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科学规划道路、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娱乐场所和“1+7”综合服务活动中心,突出产城村一体、工农旅互动,着力发展农村新型业态集群,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二要进一步抓好新型业态经济。要根据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培育农工旅联动的新型支柱产业。要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建立“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户”新型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建立品牌经济,抓好特色农产品、农耕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等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帮扶、群众主体、市场运作的多元投入机制。要整合各项支农项目资金,加大对交通、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广电、扶贫等方面项目的整合力度。要整合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道路等公共设施。要用好农民“一事一议”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促进共同参与建设,真正把好事办好。四要进一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紧扣乡风文明目标,全面加强农民思想文化教育。要以“新”为纲,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切实强化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要以“家”为本,全面加强家园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农村人口拥有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要以“德”为标,逐步树立文明新风。广泛开展“文明家庭”、“美好家园”、“和睦邻居”等新风尚评选活动。
  跟踪督办:直击热点见实效
  加大力度,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跟踪问效,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今年以来,全县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产业文明,持续增收建小康的总体取向,着力在基地向绿色产业文明大提升、新村向新型业态文明大提升、农民向市场主体文明大提升上下功夫,以“百里新村养生长廊”为载体,以发展农业新业态为突破,突出产城村一体、工农旅互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实施项目153个,投入建设资金39421.58万元,其中县级财政专项投入1123.15万元,整合投入27150.28万元,农民和业主投入资金1亿多元,加大对城镇防洪堤、交通路网、特色生态产业园、珍稀水产、生态畜禽、低产竹林改造、竹石林和七洞沟生态旅游开发及和乐新村聚居点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