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四川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

时间:2010-01-31 来源:四川人大网
  

2010年1月29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
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泓贵

 

  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刘捷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提交的《关于四川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以及2010年计划草案。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初步审查的基础上,综合各代表团代表审议及各计划和预算审查监督代表联络员小组所反映意见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的双重压力,省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省委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各项决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和谐,全省实现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全年GDP实现14151.3亿元,增长14.5%,比计划目标高出5.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4.2亿元,同口径增长21.9%,比计划目标高出11.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8%,低于5%的调控目标。出口总额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长7.8%,低于10%的计划目标,但高于全国23.8个百分点,是全国唯一外贸三项指标保持正增长的省份。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成绩来之不易。
  同时应当看到,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经济回升基础不够稳固,投资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农村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区域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产业支撑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省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符合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四川客观实际,符合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紧紧抓住“保民生”这一根本,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工作基调,突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着力重点,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不回避节能降耗目标难以完成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确定的预期目标积极有为,提出的具体措施切实可行。
  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大会批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刘捷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提交的《关于四川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三、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决胜之年,也是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回升、加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之年。按照省委的要求,省人民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会部署,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力争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着重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提高灾区持续发展能力。灾后重建既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又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坚持民生优先,着眼长远,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原则,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要把灾区产业重整和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在恢复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灾区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着力提高灾区自我发展能力。抓好灾后扶贫工作,解决好灾区群众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建立完善对口支援长期合作机制,深化对口合作。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确保重建项目建设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基础性战略,是跨越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是事关百年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战略。要按照“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思路,以建设出川大通道为重点,以成都主枢纽为中心,以区域性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为支撑,着力构建高效、便捷、通畅、安全的现代交通运输和物流体系,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三)努力扩大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要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落实好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居民增加消费。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研究出台农民增收的政策,扩大农村需求;研究出台扩大既符合农民需求,又能推动我省工业产品下乡的品种范围及服务方式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扩大连锁经营领域和规模,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努力为居民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根据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深入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强化产、学、研结合机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用好灾后恢复重建有关优惠政策,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提升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作用,着力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物联网、传感网等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推动西部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建设。
  (五)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三农”问题事关全局。要继续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对“三农”的支持。加大投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保障和发展农民权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帮助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途径。受地震灾害影响,我省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放缓,能耗下降目标欠账较多,今年要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非常艰巨。要把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以节能环保为核心的低碳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有计划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节能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努力抓好企业节能减排。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督考核措施,逐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深化改革开放是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体制机制,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建立基层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进水、电、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试点,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突出区域主体功能,制定和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支持和推动重点地区、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深化川渝合作,加强同周边省(区、市)、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充分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展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帮扶城镇低收入家庭、被征地农民和灾区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完善农民工、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完善粮食价格保护机制,提高农资补贴标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快教育、卫生、人口计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九)精心谋划,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全省“十二五”规划,事关我省未来五年乃至长远发展,意义重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面临或即将面临的形势及深层次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正确把握现阶段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处理好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的关系、战略性与操作性的关系、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关系、前期研究与规划编制的关系、政府编制规划与调动社会资源的关系,精心谋划好全省“十二五”发展蓝图。

------分隔线----------------------------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或IE6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1021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