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公民旁听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回首2009,展望2010,他们感慨——
1月30日,尽管离旁听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大会已过去4天,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23岁的大四学生吴楠仍对当天的情况记忆犹新。
“这是我第一次旁听省人代会,心情很激动。”吴楠说,蒋巨峰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他了解了四川的发展状况,“我就要毕业了,当然关心家乡发展的前景。”
1月26日,和吴楠一起坐在旁听席上的公民共有10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普通农民、社区群众,有在校大学生、退休教师,也有职业经理人、国有企业职工等,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68岁。
“这是我省政治生活的大事,作为公民,我们理当关心。”有过旁听经历的唐宇告诉记者,“我们对四川的未来充满信心”。
“每一个数字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
“800亿元、1.05万亿元……”旁听开幕大会,王绍东用红笔将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年全省财政对八项民生工程的投入、今年投资额等数字圈起来。
王绍东是一家财税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对数字很敏感,对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每一个数字都与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
“细细研读报告,我发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两大脉络十分清晰。我一直比较关注政府财政支出,从省级财政支出结构可以分析出,民生投入占60%,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工程,政府的钱花到了老百姓身上。”他说。
“正赶上发展的大好时机”
外企职业经理人张耀文刚从上海回到成都工作,第一件大事就是旁听省人代会。“没想到四川GDP增速位列全国第四!”他欣喜地说,“经过了灾后重建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考验,四川经济更显活力。我回来正赶上发展的大好时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外企落户四川,越来越多的人才被吸引过来。”
灾后重建、城乡统筹、枢纽建设、区域经济……张耀文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关键词充满浓厚兴趣;“一主三化三加强”、“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一极一轴一区块”…… 第一次接触这些还不太熟悉的名词,他不时翻看报告后面的“名词解释和说明”,有时还请教别人。他说,从这些关键词中感到,“四川的未来充满希望”。
最近两天,当看到媒体报道四川将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时,张耀文不禁感叹:“枢纽之争至关重要,四川的发展规划具有前瞻性,执政思维具有战略眼光。”
“政策鼓舞人心,倍增信心”
“政策鼓舞人心,倍增信心。”旁听开幕大会时,姜华军写下这样的字句。作为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总,又是民主党派代表,他是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听会的。
姜华军关注的是政府对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我们需要政府提供融资平台、产业规划和整体推进的助力,希望从会上捕捉到一些信息。”会前,他告诉记者。
“当听到省长说将在2010年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我一下子兴奋起来。”他说,“今年全省将培育发展领军企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软件、信息服务和服务外包等收入要达到800亿元。这些信息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