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
专题导航
  • 对我省社区卫生工作的建议
    时间:2011-01-20 来源:四川人大网

    省人大代表 韩盛玺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省按照国家关于“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以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重点,以建立新型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为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强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提供便捷卫生服务、保障居民身心健康、减轻医药费用负担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社区卫生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初步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实惠。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成果,无疑将对我省城市健全和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省一些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普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政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省各市(州)及所属区(市、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模式呈多样化:有医院或乡镇卫生院整体转型、企业所属医疗机构举办、医院延伸、个体医疗机构转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管理体制不同,分别为全额、差额事业机构、自收自支事业机构和企业(个人)管理机构。虽然业务上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但行政上仍保持原有的管理体制。由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除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外,其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投入上仅保证了公共卫生补助经费,而决定社区卫生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建设、人员经费和设备投入较少,极大的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二)机构编制核定滞后,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
      我省现行有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实施意见中,只解决了城市(市辖区、县级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编制,未将县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事业机构编制,制约了县城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与发展。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全科医护人员外,药技、行政后勤人员仅按机构总编制的5%核定,编制缺口太大,不符合社区服务机构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目前除影响工作正常运转外,还给即将推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造成困难。
      (三)补偿机制尚未到位,社区卫生机构面临生存压力。目前,我省社区卫生机构逐步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从试点情况看,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基本药品种受限、政府补助不到位、机构运行困难和患者流失等情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1、药品基本目录品种有限,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国家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药品307种,加上我省补充目录31种共338种。目录中有100多种不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习惯用药,包括因产生抗药性而很少使用的药品,其余的200余种药品仅能配送50%左右,实际社区卫生机构可用药品也就100余种,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多发、慢性病用药未列入。患者到社区看病后开不到药,被迫转诊到大医院或到药店购药,群众反响强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满意度开始下降。部分社区卫生机构就诊患者人数下滑。一些优秀的社区卫生人员开始外流,骨干队伍出现了不稳定。
      2、政府补助不到位使社区卫生机构陷入困顿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取消15%加价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试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出现较大缺口。虽然省、市、县三级财政各按服务人口2、2、3元/人的标准给予补助,但除少数经济实力较好的地方外,我省大部分市、县基本上都难以兑现,即或完全兑现也不足以弥补减少的收入。使得相当一部分社区卫生机构陷入了经费匮乏,难以为继的状况,有的甚至亏损运行,生存压力颇大。据了解深圳市社区服务中心的基本药物目录结合本市实际已调整到700余种,在满足了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总量不断攀升,当地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和满意率大幅提升。当地居民患了常见病和慢性病,多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
      (四)全科医护人员量少质弱,亟待解决。
      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配量不足,另一方面各社区医护人员系转型前的专科技术人员经过转岗培训为主,全科水平不高,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学历起点低、职称低、服务能力低且优秀医护人员留不住、引不进等情况。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在职称评定上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缺乏吸引优秀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的鼓励政策,影响到全科医护人员的培养、引进和提高,难以留住高技术人才。
      三、建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精神,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合四川省情,对推进我省社区卫生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尽快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加大政府投入。
      各级政府统一协调社区卫生工作,纳入目标管理。条件成熟的市,应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理顺管理体制;条件不成熟的市,可采取先剥离后补偿或分期补偿的办法,剥离企业所属医疗机构和医院延伸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由政府举办的独立法人机构。加快健全补偿机制,尽快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待遇和机构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基本药物制度补偿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偿。
      (二)适度调整机构人员编制,出台分类指导政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激增,社区卫生服务量也将逐步增加,服务功能也将不断完善。因此,适当增加大中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迫在眉睫。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做适度调整。尽快明确一般县(除市辖区、县级市以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建议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不同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对各市县实行分类指导的相关政策,对财政条件允许的县,可核定全额拨款编制;财政条件不足或困难的县,可核定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编制,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行,在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转为全额拨款编制。
      (三)调整基药目录,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在我省各地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运行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确实困难重重,为解决社区卫生在医改中遇到的这一瓶颈问题,建议:尽快调整基药目录,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基本药物目录要考虑到地域差距、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差别等因素。取消不适用、不常用药品,增加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用药,并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畴。建议准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特殊疾病的门诊管理方式使用必须的目录外药品,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四)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高素质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应建立技术人才引进机制,以优惠的政策吸引高级技术人才到社区工作。加大全科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和学历教育力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尽快建立全科医师专业职称系列,对于申报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方面,要在学历、科研等条件上适度放宽,并增加社区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内容,为全科医学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五)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促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城市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支援和技术指导力度;加强医保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快推行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探索建立社区医疗卫生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等。为社区医护人员开展上门服务、中医师参加全科培训、专科医师转岗全科医师以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问题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

     
     
      上一篇:关于加大四川水电就地转化的建议
    下一篇:关于大力推行“阳光财政”的建议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或IE6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1021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