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 范晓红
基本情况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将反映到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上来,公安机关将在较长时期内面临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严峻形势,严重暴力犯罪、侵财犯罪将日益突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治安大局平稳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安全的越需求日趋强烈。但与经济社会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期待相比,现行公安机关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政策待遇、警务理念、警务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现代警务运行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计划经济时代静态治安管理的理念未能得到根本转变,警务模式还比较僵化,还不能适应动态治安管理和人民群众安全的需要,警力部署与违法犯罪分子活动的时空错位,打不胜打、防不胜防。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现行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层级复杂、上下对应,管理与实战职能交叉;警种多,分工过细,力量未能有效整合;大机关、小基层,一线实战警力不足;文职岗位占用警力比例大,执法执勤岗位警力比例不高,作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机关的特征不明显,不利于警力向破案打击和治安防范一线倾斜,不利于建立与动态社会管理相适应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
二是在政策待遇上。公安机关作为和平时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其职业的高危性、工作环境的艰苦性、工作时间的超长性,决定其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但现行公安民警政策待遇与一般公务员基本相同,公安机关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和24小时工作制度的职业特点未能得到政策的支撑和认可,不利于公安机关全面改革勤务制度。
三是在职责界定上,公安在社会管理中承担职责宽泛,参与社会事务多,“十处打锣九处在”,部分事务未能形成党委主导、政府主责、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格局,如公安机关参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艾滋病防治、精神病人管理、犬只管理、生活燥音管理等,既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在社会评价的中的形象,又严重分散公安机关警力、精力,不利于公安机关履行打、防、管、控主责。
四是在大治安格局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机制虽然建立,但社会治安管理等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普遍存在,基层党委政府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深度、力度容易受到经济发展精力影响,企事业单位落实内部安全保卫责任不到位,适应现代物业管理和居民社区化的自防体系未能有效建立,人人参与社会治安的格局未能真正形成,一定程度上存在公安机关单打独斗的局面。
改革现行警务运行机制,建立与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相适应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需要,是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由之路。改革警务运行机制,应当实现在警务理念上从多破案到少发案转变,在工作重点上从打击到防范转变,在警务模式上从坐等报案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在力量组织上从单一主体到全民参与的转变。
建议:
一是在机构设置上,从建立实战型公安机关出发,按照小机关、大基层和大治安、大侦查格局的需要,改革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精简机关,充实基层,整合力量,从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促进警力向治安防范一线倾斜。
二是在警力配置上,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治安形势相适应的警力补充长效机制,适时补充警力。改革人民警察招录制度,畅通专业人才招录渠道,提升公安机关科技应用水平;改革用人制度,大力推行文职人员制度,解放公安机关非执法执勤岗位警力。
三是从勤务改革上,大力推行巡防制度建设,按照警力跟着警情走的原则,将公安机关主要警力部署在主要街道、社区、乡镇和重点部位、治安复杂地区、公共复杂场所,部署在群众最需要服务的时段和部位,实现警务前移。实行“四班三倒”等倒班勤模式,实施24小时布警,确保巡逻防范不断档,切实解决“猫鼠”不同步问题。
四是在政策待遇上,区别于一般公务员,建立与倒班制度相适应的实战一线民警政治经济待遇制度,提高实战一线民警政治经济待遇水平。改革公安民警退休制度,根据公安民警长期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带来的体弱多病职业特点,建立与实战部门相适应的退休制度,确保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五是改革对地方党委政府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的考核办法,完善地方社会治安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重点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纳入地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考核。
六是规范警务活动,减少公安机关非警务活动,把有限警力用于治安防范和破案打击上。
七是健全党委主导、政府主责、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事务管理机制。如建立流动人口、出租房屋、重点人口管理服务机制,明确管理主体、管理责任;建立社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让公安信息服务于社会,社会信息服务公安打防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