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 黎明
“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则百事兴”,随着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修建通村公路,成为了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好事,在我省实施通村公路的几年中,得到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也激发了农民群众修建公路的积极性。
但是在通村公路建设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作为基层的省人大代表,在这几方面深有感触:
一是资金严重短缺是制约通村公路建设的“瓶颈”。由于各级财政补助只有19万元/公里,而每公里的成本需50万元左右,村民集资约10万元/公里,其中的缺口资金达20万元,全部由镇(乡)政府承担,形成了新的负债,现在1个乡镇修建几十公里村道,就要负债几百万元。
二是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村的迅速发展,宽度为3.5米的硬化路面的通村公路,仅够一辆车行驶,避让困难。同时为了保证公路质量,在公路进出口修建了限载墩,禁止2.1米宽以上和载重10吨以上的车辆进入,从而使拉运农副产品车辆不能正常进入,需进行二次转运,无形中加大了成本,增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给社会救助车辆119、120等应急车辆带来不便。
三是农村公路建好后,虽然公路路面状况较好,但比较窄,现有一部份村民还是不遵守国家相关部门的交通准则,继续用两轮、三轮从事客运,形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并出了不少的交通安全事故。再由缺乏保障措施,给后期安全事故的处理带来了不必要麻烦。
四是养护机制贯彻落实不到位,是通村公路建设的“软肋”。虽然镇(乡)设有交管办,但全是兼职,造成工作不到位。另外通村公路业主为地方政府,养护资金一年补助只有500元/公里,这笔费用连养护工工资都谈不上,更谈不上养护,进而造成了重修建、轻养护的怪圈,影响了通村公路的正常使用和效益发挥。
五是安全设施不完善。由于通村公路设计要求较低,加之受经费制约,导致不少通村公路弯多、坡陡,安全警示标志设置不全,形成了严重的交通事故隐患,在我省的大部分乡镇通村公路都是这样的现状。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的实际。加上我的调查走访,结合亲身经历提以下几条建议:
一是省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减轻地方财政的压力,让村民更多的体会到国家的“惠民”政策。
二是路面设计标准适当加宽,一般主干道硬化可设计4.5米,一般支线硬路面设计为3.5米,这样便于农民运销农产品的车辆通行,以及灾害抢险、抢救车辆的通行。
三是相关部门在主干道增加农村客运线和交通安全警示标志,确保农民出行安全、经济、方便。
四是加大公路建设的养护工作,建立养护责任制,设立专职部门、人员对公路进行日常管理和养护,此外加大投入养护和管理资金,并纳入县(区)级财政预算,确保公路建成后,能发挥长效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