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0年9月,我省纳入国家规划的29700个重建项目,完工项目和完成投资额均超过85%,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在从2008年到2010年9月的两年内基本完成。地震灾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灾区历史正在翻开新的一页。
2011年省两会召开之际,代表、委员们畅谈灾区发展振兴,发出一个共同呼声,抓住灾区重建和发展振兴这一独特机遇,击鼓奋进,主动有为,大力推进灾区发展振兴。认识机遇才能把握机遇
近日,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研究员阎文昭正在撰写关于灾区发展振兴的提案,所以公文包里总放着一份灾区恢复重建的“成绩单”。
阎文昭的重建“成绩单”,对于省人大代表、江油市市长宋开慧来说,却是亲身经历:去年,江油工业园区每月开工一个亿元企业,“今年开工速度不减,恢复重建积聚的力量正在进入 ‘裂变’期。”宋开慧说。
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灾区重建和发展振兴,不仅是灾区,也是全省加快发展的独特机遇。只有充分认识机遇才能把握机遇。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促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专项规划,让省政协委员、阿坝州政协副主席杨绍林兴奋不已:“这必将对增强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突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重点,”省人大代表、阿坝州发改委主任何文涛说,“无疑将惠及灾区发展振兴。”何文涛以阿坝州为例:目前全州仅水电站在建项目,即达55个,装机149万千瓦,预计全年完成投资51亿元。
抢抓机遇主动有为
“推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时不我待。”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副市长、北川羌族自治县县长经大忠认为,一定要抢抓机遇,主动有为,推动灾区从新起点出发创造新辉煌,促进全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
“去年,完成90%左右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今年应该继续加快进度、加大力度,确保重建任务圆满完成,使灾区发展振兴站上新起点。”阎文昭说。
“充分发掘和发挥灾区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方能加快灾区发展振兴。”东汽搬离汉旺后,绵竹产值一下子减少三分之一。省人大代表、绵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远兴表示,在重建和发展振兴中,绵竹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做强食品等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剑南春产值破百亿;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也已成为绵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省人大代表、彭州市宝山村党委书记贾正方告诉记者,因应成都市打造彭州市煎江流域生态旅游区规划,宝山村从去年开始在震后光秃秃的山坡上大搞植树造林,“目前,我们已经发展山木药材和经济林3000多亩,在改善生态的同时,确保村民增收。”
做好四篇“文章”
怎样抓住灾区重建和发展振兴的独特机遇?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要做好灾区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和地质灾害治理四篇“文章”。
“大规模灾后恢复重建完成后,投资速度趋缓,是灾区面临的共同挑战。”省政协委员、德阳市政协副主席张志强说。宋开慧认为:“这就要求灾区在发展产业中找准支撑和动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灾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大忠用北川实践来回应:震后两年多,过去的农业大县北川,非农产业比例已超过88%,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目前,北川正在探索一条品牌立县的产业发展路径。”
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部分灾区群众的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去年7月底,我省印发《关于促进汶川地震重灾区群众就业的意见》。阎文昭建议,灾区各地要坚决贯彻《意见》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抓好灾区就业。省人大代表、都江堰市副市长严代雄表示,下一步都江堰市将努力加大城乡就业援助和产业配套力度,切实提高城乡群众的增收致富能力和生活幸福指数。
震后,灾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省扶贫移民局透露,国务院将把我省贫困村灾后扶贫总体规划纳入国家 “十二五”规划,并建议纳入十年扶贫开发规划。杨绍林建议:“灾区应该为此早准备、早规划,创新思路,把国家扶贫政策和资金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去年8月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灾区敲响警钟。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灾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帮助灾区加快推进地质灾害治理,保卫灾后重建成果,推进灾区发展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