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
专题导航
  • 灾区之变 在重建中起跳
    时间:2011-01-17 来源:四川日报

      灾后重建,既是“强筋健骨”的重生历程,更是“脱胎换骨”的发展机遇。代表委员认为,灾区要着力增强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今日聚焦
      1月13日,在广元市经济开发区,广元格兰德智能电力产业园、博锐精工科技、长兴电力、普思电子4个工业项目集中开工。与此同时,该市四县三区22个工业项目也集中开工,这26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31.74亿元。
      广元强力推进灾后工业发展振兴,这次集中开工的26个项目全是低碳、节能和环保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79.4亿元,利税9.5亿元,可解决当地近4000人就业。
      不仅广元,成都、德阳、绵阳、阿坝等地借力灾后重建,将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打出一张又一张灾区发展振兴的好牌。
      抓住契机 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代表声音:灾区重建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0年10月,灾区产业发展已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其中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98.3%已恢复生产,未复产企业中主要是部分损毁企业不再重建或因档次低、污染严重而淘汰;10704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完工98.2%。
      省人大代表、广元市副市长、青川县委书记吴连奇认为,重建不是简单恢复生产,更是要抓住机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据介绍,青川规划了5个产业带,5个农业现代示范园,包括茶叶、核桃、山珍、生态水产、家禽等优势产业,投入1.88亿元用于产业发展。
      省人大代表、阿坝州发改委主任何文涛认为,对灾区而言,重建可解决发展中多年积弊,是发展起跳的契机。首先是布局大调整,以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关联、合作发展的新模式,取代传统小而散的工业布局。其次是产业优化升级。重建中灾区着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兴产业,如汶川县水磨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从高载能工业转变为旅游业、教育业,同时打造以长寿文化、羌族文化为内涵的旅游小镇,农业风光旅游、茶文化旅游等得到蓬勃发展。
      灾区振兴 走品牌产业之路
      代表声音:实现灾区振兴,离不开产业,产业发展需要品牌支撑。
      东汽搬离汉旺后,绵竹产值一下子减少了1/3。省政协委员、德阳市工商联副会长林忠清介绍,在产业振兴中,绵竹重视打造品牌,着力做强食品、机械加工、精细化工3大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剑南春产值破百亿、白酒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并推动龙蟒集团进入“百亿”行列。
      北川将探索一条品牌立县的产业发展路径。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副市长、北川羌族自治县县长经大忠表示,实现灾区振兴,离不开产业,产业发展需要品牌支撑。“十二五”期间,中国北川维斯特农产品电子交易所、中国北川文化旅游产品交易所、中国北川生命伦理网站3大网络平台,将成为新北川3张名片。“不久的将来,让北川天下闻名的除了地震,更因为品牌产业。”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产业也很具“品”相。省人大代表、四川羌寨绣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兴秀说,2010年她们公司培训了120名羌绣传承人,“完成了很久以来的愿望。”她认为,应该挖掘、壮大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让民族文化产业得到更大发展,从而走向世界。
      改善民生 让百姓生活更好
      委员声音:振兴灾区,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才能尽早改善民生。
      在安县,辽宁援建者用15亿元开建的 “华晨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工业园”项目,相当于过去17年安县招商引资总额,给安县带来50万台(套)的零部件生产能力以及超百亿元的年产值,并将带动就业5000余人。
      不仅安县,援建者在北川、汶川、什邡等灾区建起一个又一个产业合作园,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速通道。
      变对口援建为长效合作,打开互动发展新局面,援建方“输血”与“造血”并重,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灾区产业振兴被注入了持续强劲动力。
      省政协委员、绵阳市游仙区蔬菜研究所所长杨兴国认为,灾区发展振兴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加大技术培训,让更多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十分必要。
      “光有好房子住着,不发展生产肯定不行。”杨兴国委员认为,振兴灾区,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致富本领,才能尽早改善民生。
      □记者点睛
      产业领跑 改善民生
      灾后恢复重建,不仅仅是简单恢复生产,更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优化、跨越。住进了好房子,只是过上好日子的第一步。将重建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转型升级,在灾区的可持续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这是“后重建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上下全力以赴的工作。
      产业领跑,发展起跳。如今的灾区,定位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区位更具优势。灾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一批落后产能及时淘汰,一批现代产业扎根兴起,灾区正在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示范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民生事业长足进步。

     
     
      上一篇:“六位一体”灾区振兴更给力
    下一篇:代表委员畅谈灾区重建和发展振兴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或IE6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1021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