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代表委员勾勒“成渝经济区融入路线图”
区域经济“第四极”的构想,已经为包括雅安、眉山、资阳、遂宁等在内的15个川内市州点燃了全新的发展激情。正如成渝经济区最早的倡议者之一、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原副院长林凌所言,成渝“双核”有望对成渝城市群产生前所未有的带动力。
看一个事例:1月11日,雅安市政府BT项目推介会在成都举行。面对30多家到场企业,雅安市副市长蒲忠在介绍市情时,除了提到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外,还多了一条:“雅安已经被全域纳入成渝经济区。”
眼前,全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也在积极勾勒着各种“成渝经济区融入路线图”。
强力融入比较优势
近日,雅安市领导带领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到成都市龙泉驿区的经开区考察,目的只有一个:“有什么配套产业是我们能做的?”
不光是汽车制造业,在清洁能源、光伏产业甚至生态旅游产业等方面,雅安都一步步紧跟成都的发展规划,寻找产业结合点,主动进行产业对接。目前,雅安和成都已计划签署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一些产业规划也已经同期出台。
突出比较优势,做好产业对接,这是雅安打入成都经济区的“楔子”,在省人大代表、雅安市市长刘守培看来,同样的路径也能通往成渝经济区。
省政协委员、民革雅安市委副主委、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李诚也认为,二级城市融入成渝经济区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把自己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区域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他以农业为例:从平原向高原过渡的高山河谷地形造成了高达5000多米的高低落差,使雅安成为多种生态资源富集地。早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李诚就曾提出建议:“以基地的模式发展高端农业,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集群,让雅安的生态资源转化成可实现的产业竞争力。”
如今,磨合多年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他的“产业基地集群”构想提供了更广阔的上升空间。成渝经济区城市群落逐步成型,将成为雅安迈向高端农产品市场的坚实后盾。
协调统筹配套措施
成渝片区的“交流大戏”早已在交通领域热闹上演。在成渝经济区获批之前,两地“交通提速”已经轰轰烈烈地拉开:川渝之间多条高速公路开建;成渝动车组的开通让两地进入3小时生活圈;2010年5月底乐雅高速全线开工,成渝高速公路环线逐步形成闭合环……
与热火朝天的交通建设相比,成渝经济区内的产业合作要低调得多。成渝“两核”在招商引资和产业规划上的多次竞争被媒体形容为“暗战”,而区内城市也争相追赶成渝两地的产业步伐,竞争十分激烈。
这种竞争带来的困惑,作为融入主体的企业感觉最为明显。省人大代表、四川雅化实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郑戎,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招聘的时候,优秀的人才听说企业在雅安,往往不愿意来。”
对此,省人大代表、雅安市科技局副局长陈茂瑜建议,通过省委省政府与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多方沟通协调,统筹有序地对成渝经济区产业格局、政策导向、人才环境进行调整。“避免强的更强,弱的更弱,必须把产业格局调整规划好,成都重庆做产业枢纽,我们周边就给你做好配套,不光要竞争,更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