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两地怎样“抱团发展”?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抱团”发展才更给力。成渝经济区规划“千呼万唤”即将出台,川渝两地要在哪些方面团结得更紧密才能互利双赢?本报记者1月18日与广为关注此问题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对话,大家着重从产业和人才两方面提出了“抱团”建议。
“团”产业
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嘉宾观点:成都的优势在于金融、商贸、电子工业、旅游,而重庆的优势在于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物流,两地产业几乎没有什么雷同,完全有条件协同发展。
主持人:成渝经济区如何在产业上实现竞争合作良性互动目标?
李长江 (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理论上讲,川渝两地产业错位发展、互相配套,能够实现合作最大化。但不应忽视的是,在市场一体化条件下,企业发展什么是由市场利益驱动来决定,推进成渝经济一体化最终要由市场来选择,由企业唱主角。合作,不意味着就不会有竞争。在政策配套一体的条件下,相信两地企业能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实现竞合。
郝成棋(省政协委员、达州市工商联副会长、四川一新投资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作为川渝结合部的城市,应紧盯两地发展的优势和弱项产业,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和提供配套服务的准备,争取成为成渝经济区的“服务部”或“后花园”。以达州为例,仅农业方面就可建立鲜活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把整个产业链串起来。
川渝合作应充分研究互相的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向,避免同质化竞争。对于摩托、汽车和医药制造等相比重庆我们处于发展弱势的产业,要积极与重庆对接,选择合适地区布局和建设园区平台,争取形成重庆优势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
“团”人才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嘉宾观点:人才的有效流动有助于给川渝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人才互通是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持人:人才在成渝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王治平(省人大代表、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巴中处于川渝结合部,在成渝经济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川渝旅游精品线路等方面加强与重庆合作外,还应实现人才的互相流通。从现实条件看,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短期内难以为人才创造“留下来”的环境,所以我们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科研创业平台等,发挥高端人才、特殊人才的作用。
同时,要“引进来”也要“送出去”,把党政干部、企事业人才输送到重庆的区县、乡镇、园区等去锻炼、培养;与重庆开展跨区域劳动就业合作,引导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调整相关专业设置,面向重庆输送人才。
李长江:成渝经济区要 “抱团”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打破行政格局、实现人才自由流通。这需要成渝两地在户籍、教育、社保等方面实现一体化配套改革,使不论普通劳动力还是专业人才在生活上和个人发展上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