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在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上,今年四川经济工作的重点依然落在上述8个字上。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审视全省的产业现状,相比5年前,其阵型有了哪些变化?未来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对此,代表、委员热烈讨论。
聚焦
新格局:
阵型变、规模大,速度快、后劲足
“‘一瓶酒、一只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省政协委员、省发改委巡视员王光四说,过去,外界形容四川工业现状,说四川只有一瓶酒(五粮液)、一支烟(娇子)、一副药(地奥)、一只机(长虹)。话有些夸大,而实际上,历史上四川产业舰队中的 “主力舰”只有食品加工和电子信息等很少几类产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实力弱。
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四川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去年,全省“7+3”产业将实现工业增加值5330亿元,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7成多。仅去年前8个月,销售额超过1000亿的产业就超过5个,百亿企业从产业支撑效益明显。
“主力舰”的规模变大了,而整个“舰队”的阵型也在优化。2009年,我省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经从10年前的25.4:37.0:37.6变成15.8:47.5:36.7,产业格局明显优化。
规模大了,速度快了,阵型优了,不过,更让王光四看重的是后劲足了。目前,四川已经有10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有23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品。“虽然大部分规模都还很小,但是成长性很强,有望成为四川经济的后备军。”
特色优势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工业集中集聚初具规模,布局更趋合理,战略性资源得到有序开发,这正是当前四川工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新期待:
对民营资本的大门再敞开些
和王光四一样,省人大代表、四川叙府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泽文对四川过去5年的发展成绩欣喜不已。不过,欣喜之余,颜泽文也有忧虑,最让他苦恼的是不少企业目前面临融资难等困难,难以留住高端人才、产品技术含量难以提高。颜泽文建议,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在产业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同时破除进入门槛,使民营企业成为支撑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颜泽文的期待也是王光四的忧虑所在,在他看来,虽然我省的非公经济比例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相对于发达地区,差距还很大。他也建议,应该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更大支持。
除了非公经济的比例尚需进一步提高,王光四的另一个期待是服务业的比例能进一步提高。数据显示,近年来,四川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2003年以来,四川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当年的41.1%下降到2009年的36.8%。
这一现象受到很多代表、委员的关注。我省目前第三产业的比例较低,主要是因为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很快,第三产业没有实现协同发展。如果这种局面长期持续,将反过来影响到第二产业的发展。
新思路:
发展服务外包壮大现代服务业
“首先,第二产业要将自身的服务业尽快剥离出来,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在王光四看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最主要的就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其次,要引导人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扩大人们在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消费量。
代表、委员关注的一个焦点是:长期以来,在四川的产业“舰队”中,成都一枝独秀的现象非常突出。2009年,全省各市州GDP超千亿的只有成都一家。四川落后于东部沿海省市的一大原因,就是四川缺少像东莞、无锡、宁波一样的二梯队城市。
怎样改变这种局面?代表、委员认为,出路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型。目前,成渝经济区呼之欲出,而省内五大经济区发展也正在快速推进过程中。只要措施得当,情况应该很快就有改变。
|